蚊母树里真的会长蚊子吗?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09   点击数: 作者:系统管理员

蚊母树的花

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是金缕梅科蚊母树属植物,引入城市已有多年。作为一种常绿植物,它株型致密整齐,还会在冬季开花;它耐水又耐旱、耐阴又耐晒,耐贫瘠土壤。种种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作为城市绿化植物,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我认识它已经很久,但总有疑惑。其一是,什么样的原生环境能孕育如此“超人”般的植物?另外,传说蚊母树的枝叶上常长有“虫瘿”,古人认为里面会长蚊子,故名。但城市里的蚊母树大都干干净净,几乎不长虫瘿(我没观察到过)。所以,蚊母树上“蚊子的产房”长啥样?这是我的第二个疑惑。

今年3月底我在浙南山区考察,总算见到了野生的小叶蚊母树,它也成了我此行最难忘的观察目标。

考察队从半山腰启程,缓缓地下到河谷中。卫星图上看起点离河面只有100米左右的距离,但因为地形太陡,硬是绕路走了两个小时。半程时,水声就隆隆传了上来,而植被太茂密,路看不到头。很突然地,向导用砍刀开出一个窗口,前路豁然开朗。眼前河水翻腾,河谷旁巨石嶙峋。时值春分,漫山植被都在发新芽,绿得色彩缤纷,叫人眼花缭乱。等眼睛重新适应了光线后才发现,水面往上 3—5米处的植被带,几乎全部由小叶蚊母树组成。向水面下看,隐约也能见到小叶蚊母树的枝叶。

它们就像是河流的镶边一样,柔化了巨石和湍流的边界。

这条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很大,从卫星图上看这里只有一条小溪,河底的等高线标高是180米。向导说,枯水季人能直接走过去。而现在我站在河边,GPS显示海拔是200米。今年夏季接连降水,想来现在的水位还要更高吧。

蚊母树虫瘿

原来野生小叶蚊母树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难怪它们耐水,每年的季节性洪水,甚至会将它们淹没两个月以上;也难怪它们耐旱,当洪水退去,它们又得在巨石上忍耐干旱。花期也就要放到水位较低的冬季,花朵可承受不了河水冲刷。其致密整齐的株型,也有助于抵御水流冲击。

从现场情况来看,没有别的树木能与小叶蚊母树在河岸带这一生态位里竞争。

虫瘿内部

很快,我就在这些野生小叶蚊母树上发现了“蚊子的产房”——虫瘿。虫瘿又叫虫瘤,跟肿瘤类似,虫瘤是植物组织不正常的增生,而其诱因主要是昆虫的刺激。

这片树上的虫瘿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其颜色与叶片接近,生长方式也很像,都是从枝条上长出来。但虫瘿毕竟不像叶片那样扁平,而是一个囊状物。

我尝试剥开了一个囊状虫瘿,原来是个大单间,里面生活着一种蚜虫,体型很小,此外还有许多蚜虫分泌的白色蜡质物体。查询资料得知,这应当是一种新胸蚜。

树枝上留下陈年干枯虫瘿

树枝条上还留有前几年的干枯虫瘿,其外壁颜色与枝条一致,侧面往往都开了一个大洞,想必羽化后的带翅蚜虫就是从这个洞飞出去的。

蚊母树属植物普遍都会长虫瘿。稍远离河岸带的地方还有其他种类的蚊母树,上头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虫瘿,一种像叶片长了青春痘,另一种为球形,像个干枯的果实。

所以说,蚊母树里确实会长虫,但不是蚊子,而是一种蚜虫。或许应该叫它“蚜母树”?

那么城里的小叶蚊母树为何不长虫瘿?

这可能跟造瘿蚜虫的生活史有关。据资料记载,新胸蚜的一种——杭州新胸蚜于5月中旬破瘿而出后,需要迁移到白栎、槲栎等栎属植物上才能进入生活史的下一阶段。城市园林中极少栽植栎属植物,让小叶蚊母树长虫瘿的新胸蚜可能没办法在城里生活。

这次考察,我见到了小叶蚊母树的原生环境,也见到了虫瘿,算是满意了。

但要解释这两个现象却绝非那么容易。小叶蚊母树如何忍耐长期水淹和干旱?蚜虫如何诱导植物长出供自己居住的虫瘿?这背后有怎么样的生理学过程?这些就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探究吧。(蒋天沐 文\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