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地大文章 端稳生态“金饭碗” ——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蹚出助农增收新路子

来源: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2-07-14   点击数: 作者:系统管理员

林下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在笋竹两用林套种食用菌,发展森林农家乐、森林景观游等生态旅游业态……近年来,我市在严格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林区自然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科学谋划林下产业布局,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创新与发展,优化生态保护格局、林业产业格局,引导林下项目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推动传统林业逐步向绿色生态高效林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条效益好、后劲足的绿色发展新路。

立体循环种养挖掘潜能

生态优势造就“绿色引擎”

7月12日,在一片碧水环绕的山坡上,村民李五农打开放置在枇杷树底下的蜂箱割取蜂蜜。记者现场随意数一数,大大小小的蜂箱就有上百个,依山傍水一字排开,李五农说是当地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造就了他高品质的蜂蜜。

李五农是赫山区岳家桥镇枫树山村村民,“甜蜜事业”是他林下经济中的一种。作为村里重点培养的致富能手,李五农回村创业之初,当地政府就给了他明确的定位:发展绿色生态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通过特色品牌的培育、休闲娱乐项目开发等方式,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枫树山村自然环境资源丰富,松塘水库三面环山,林地面积数千亩。李五农流转了1000多亩山林,承包了当地的松塘水库,积极探索林渔、林畜、林蜂等林下经济新模式。

“林下养殖了600多箱蜜蜂,发展了100余亩果树,种植了红豆杉、金丝楠等珍贵苗木,并利用鸡粪种植牧草养猪、喂鱼,实现立体循环种养。”李五农说,岳家桥镇山地多、耕地少,发展林渔、林果、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了错开农忙时节,在当地林业专家的引导下,李五农引进了枇杷、蓝莓、红心柚子等丰收期在5、6月或者9、10月的特色水果。让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既不影响自家的农活,又能在农闲时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提升林下经济产品的竞争优势,李五农引进了既有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又能绿化土地的青钱柳,并引导村民大力种植,目前已经发展了近300亩。“我们一直坚持植树护绿,生态发展。”岳家桥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专干刘佳泉告诉记者,在李五农的影响和带领下,岳家桥有5户农户发展了立体综合种养殖模式。

这是赫山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绿色生态林业”“休闲观光林”等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缩影。近年来,赫山区科学利用林下空间,积极推广林渔、林菌、林药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业部门为了提高林农技术水平,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对林下种养殖户开展畜禽疫病防疫、林间种植实用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在林农种养期间,还派技术人员积极指导林农引进和掌握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大激发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激情。

特色资源融合放大效应

生态发展引领“绿色崛起”

山环水绕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流水潺潺,各种珍稀苗木比比皆是,走在安化县万福山旅游景区,只见风格独特的精品民宿依溪而建,各种稀有名贵树种点缀于各个角落。

万福山旅游景区位于安化县渠江镇大安村,地处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柘溪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景区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引领村民利用村寨寒舍,将农村自然资源、林地资源、景区旅游资源三合一整合,形成多面共赢格局,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安化县自2013年成为全省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县以来,大力引导和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林下经济取得可喜发展。近五年县域林下经济面积扩展迅猛,由原来的1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4万亩,实现年产值约5亿元,参与农户数增至1.3万户,已注册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近300家。

在资阳区迎风桥镇新胜村,踏上石阶,阵阵迷迭香扑鼻而来。山坡上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们身后,是一排排迎风招展的山苍子,和匍匐在山坡上的迷迭香与积雪草。“眼下正是山苍子采摘季节,一棵树可以采摘10到20公斤,附近的村民都在基地帮工。”基地负责人刘智谋告诉记者。新胜村属于丘陵地形,过去村民曾尝试过种植小水果品种,但因销路不畅等原因,始终没做出名堂。2012年,回家创业的刘智谋夫妻俩在资阳区创办了诺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的研发、深加工和销售。因家乡情结,2018年,刘智谋流转了新生村400亩林地作为公司的基地,种植培育山苍子,并在山苍子林下套种迷迭香及积雪草。

这种“乔-灌-草”芳草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每亩地可种植山苍子80株,第3年即可开始采收,产值每亩可达1万元以上,投入少、见效快、操作简单,能够持续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这种模式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基地也由最开始的40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亩,还带动周边200户农民创业。2021年,公司销售额6000万元,其中,山苍子精油、迷迭香精油、迷迭香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等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我们计划通过该项目的示范效应、经验积累以及工厂产能的提升,适当扩大种植规模,辐射周边区县规模化种植5000亩,带动500户农户投入种植就业。”刘智谋说,芳草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能够调整山区、半山区林产业结构,特别适合属浅丘地区、土地相对贫瘠的农村。

业态科技创新拓展空间

生态底色催生“绿色经济”

“目前,黄精种籽进入收果的季节,收回来可以做种子培育下一代。”在安化县冷市镇南华村鑫富中药材合作社农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负责人夏铁刚正在检查黄精长势,每一颗种籽里有8粒小籽,如果技术掌握得好可以培育3至5株幼苗。

夏铁刚是当地有名的茶商,种植黄精是他的另一尝试。2016年,响应政府号召,夏铁刚在田里试种了50多亩黄精,然而2017年黄精只抽了一点点苗,2018年全部腐烂在地里,投资的4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当时不懂技术,且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夏铁刚说。林业专家得知他的情况后,来到实地考察,发现南华村杉树林地多,且杉树落叶后在土里转换为腐殖质,可以为黄精提供肥料。在专家建议下,夏铁刚最终决定往山上走,带领近200户家庭困难的村民流转了100多亩杉树林,第一年便发现长势比田里好很多,苗很绿很健壮,长势喜人,于是夏铁刚顺势扩大了面积,到目前已经扩展到2000多亩。

种出来如何卖出去?为了增加黄精附加值,夏铁刚成立了湘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城市学院等3所院校合作,研发了黄精伏茶、黄精面条、黄精膏、黄精酒等品种,其中黄精伏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我市森林资源丰富,在安化、桃江、赫山等林区县,林业曾一度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林木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发展需求,林业要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全市林业系统坚持绿色发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林长制和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起来,大力扶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林区内生动力,让绿山与富民形成良性互动新格局。

在桃江县马迹塘镇大塘坪村,刘志华和竹农忙着采摘竹下的竹荪。“第一批已经采摘完,收割了1000多斤,市场零售价每公斤可以卖到近200元。”刘志华说。

刘志华是桃江县回乡创客,在云南、浙江等多省考察时,他发现当地林下菌类培育很成功,2021年上半年,他引进了竹荪、黑皮鸡枞、灵芝、羊肚菌等菌种,在位于武潭镇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始菌类种植实验,对品种进行驯化,培育适合本地气候环境的菌种。一年下来,刘志华发现效益很好,平均每亩可产800到1000斤的菌,可增收5000到8000元不等。

大塘坪村属于省级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2021年11月,刘志华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流转了50亩笋竹两用林,着手“笋竹菌”三用林培育,目前第一批竹荪全部采摘完,且可以多批次采摘到9月底,形势大好。“林下栽培竹荪每亩每年纯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公司计划3年内带动发展30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000户农户开展林下竹荪栽培、林下黑皮鸡枞栽培,林下种植规模扩展至10000亩以上,助民增收。”刘志华说。食用菌必将成为桃江林下经济增长的拳头产品。

刘志华的到来,也给大塘坪村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这个坐落在资江边的小村,过去村民多以捕鱼为生,禁捕退捕工作开展后,村里一直在探索转型。“这个项目一旦推广,可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党总支书记杨岁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