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006466418/2015-119241 文号:益政办发〔2015〕21号 统一登记号:YYCR-2015-01018 登记日期:2015-11-04 发文日期:2015-11-04 信息时效期:2020-11-04 所属机构:市政府办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公开责任部门:市政府办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湘政发〔2014〕16号),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益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线,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不断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二)主要目标。力争在2020年前全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气象监测更加可靠,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预报预测更加准确,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警信息更加广泛,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更加优质,公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二、全面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三)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合会商和服务联动,制定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普查,完善预警联防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监督考核。

(四)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中小学校、农村等防雷工程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加快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市、县级政府授权气象部门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气象部门负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媒体、通信企业和相关单位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市实现开路播出。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体系现代化

(六)建设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优化综合气象观测网,完成益阳市天气雷达建设,建立风廓线雷达、GNSS/MET等垂直观测系统,加强气象卫星接收、雷电监测和应急移动气象等观测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交通、环境、农业、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立部门间大气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大气观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加密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自动气象站建设。

(七)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设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建设,推进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气象与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林业、旅游、电力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加强设备运行监控,提高常规和应急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八)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市、县级政府将气象主管机构列为当地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实施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优化工程,对遭受破坏的探测环境要限期整改,不断优化全市气象探测环境。加快桃江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建设。

四、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九)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加强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本地化工作,重点建设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加强交通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电力气象、地质灾害气象以及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农业干旱、城市内涝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

(十)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完善集约化的预报业务流程。开展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定量降水预报、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开展城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十一)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大气气溶胶、霾、酸雨、负氧离子等立体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开展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发生发展输送规律研究,建立雾、霾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系统。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重污染天气影响评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试验。加强气象、环保等相关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制定应急预案,构建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发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消息树”作用,加强部门联动与会商研判,提高大气污染防治能力。

五、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十二)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地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列入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纳入“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政府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传播载体和社会组织,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依托气象大数据等资源优势,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

(十三)加强关键区域和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精细化气象服务。提升地质、环境、交通、水务、林业、电力、旅游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加强防雷工程及施工单位监管,强化防雷设施检测和重大工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十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影响评估,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业务。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加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依法加强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设施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编制上述城乡规划时,应当征求气象主管机构意见。

六、加强气象现代化支撑能力建设

(十五)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重点围绕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环境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落实重点科技项目,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十六)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将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

(十七)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高公众避灾自救互救能力。

七、保障措施

(十八)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

(十九)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中央及省、市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益阳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工程、益阳市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国家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森林火险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工程等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将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落实配套投资,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二十)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气球施放、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气象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列入当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雷电灾害防御、施放气球、人工影响天气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加强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预报预警发布、行业气象管理、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等社会管理。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领导,建立气象现代化领导组织体系,统筹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制定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适时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市气象局会同统计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强对气象现代化进程的评估工作。

 

附件:益阳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1月4日

 

 


附件

 

益阳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重点任务

(一)大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1.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传播载体。完善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电话、手机等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推进电视、广播插播预警信息,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开路播出,在乡镇(社区、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增加气象服务内容。建立气象与媒体常态化联系机制。

广泛利用社会组织。发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参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安全隐患排查、自防自救。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电子显示屏、内部广播等传播气象信息。完善通信运营商传播气象信息的工作流程和保障机制。

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逐步推行“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鼓励以经济补贴、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方式购买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的公共气象服务。

培育专业气象服务市场。规范专业气象服务市场秩序。加强气象与高敏感行业的深度融合,挖掘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活跃专业气象服务市场。鼓励专业气象服务主体多元化,以气象部门的专业气象服务实体为主要力量,开展多层次的专业气象服务。

2.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支撑系统建设。建立市、县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建立公共气象服务用户数据库,建设公共气象服务评估与反馈平台。完善市、县决策气象服务基础业务平台,建设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发布系统。建设高清天气实景采集系统、全媒体演播系统等,完善气象影视服务。建设市气象科普基地。

加强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交通气象数据中心、信息处理共享平台和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完善环境、山洪和地质灾害、旅游、电力、城市内涝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水稻、油菜、烟草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建设。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地面作业系统建设,完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建立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城市建设等影响评估。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监测评估与开发利用。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承载能力评估和综合区划,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业务。

3.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开展城市安全运行精细化气象服务。加强短时强降水、高温热浪、大雾、雷电、冰冻等城市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开展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编制社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加强大气气溶胶、霾、酸雨、负氧离子等立体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分析平台。开展城市雾和霾天气成因机理、大气环境自净能力评估等技术研究,推进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环保部门密切合作,实现监测信息共享,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及影响评估,联合发布预警信息。开展空气负离子含量、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健康与养生等民生气象服务。

(二)建设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1.加强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

强化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本地化。建立针对不同预报需求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业务系统和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平台。推进中尺度模式本地化,加强各种新型探测资料的综合同化应用。试用华中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应用业务系统。建立数值模式产品检验评估业务。

分灾种建立灾害性天气概念模型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气象与住建等部门联合建立城市积涝预警业务系统,开展小时雨强和城市内涝潜势预报。加强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气候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等建设,推进市级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和工作平台的规范化和集约化,组织开发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

2.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加强天气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机理和预报预警新技术研究,建设中小河流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建立城市精细化预报和乡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预警、定量降水预报、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推进资水流域面雨量预报,开展预报产品检验评估。

提高气候业务能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重要气候过程监测,开展气候异常诊断及归因分析业务。开展多种预测模式的综合集成技术研究,建立客观定量化的月、季、年及年际气候预测业务系统。

(三)构建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1.推动气象观测站网合理布局和自动化

优化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完成国家级台站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小河流和病险水库等灾害易发地区自动气象站建设;加快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强移动天气雷达建设,建立风廓线雷达观测网;开展GNSS/MET观测网、大气电场仪观测网建设;发展三维闪电定位观测技术和方法,完善雷电观测网;建设市级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加强部门合作,完善设施共建、数据共享机制,推进交通、环境、农业、能源、电力、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

全面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调整地面气象观测项目,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和探空等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实现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加强农业气象、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系统建设;优化观测业务流程,建立综合观测业务平台,逐步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

2.加强气象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支撑能力。升级改造市、县级气象通信广域网和局域网,提高网络传输带宽。加强气象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建设市、县级高清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并实现气象与相关部门视频会商互连互通。建设市级气象信息共享数据库及业务监控系统。建立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业务。建设市、县级气象信息安全系统。

提升气象装备运行保障能力。完善市、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探索社会化保障机制。建设气象观测全网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市级技术装备维修测试平台,加强移动维修系统建设。配置市、县级现场标定校准系统。建设气象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气象技术装备和备品备件智能跟踪、动态管理。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领导机制,落实经费、场所;积极推动乡镇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定期组织召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制订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解决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大问题。

完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气象与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环保、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林业、文体广新、安监、旅游等部门的协作,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应急处置机制。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2.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

加快建设益阳市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已有发布渠道等公共传播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气象部门做好具体运行维护工作。

建立市、县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综合利用各部门信息传播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机制,理顺工作流程,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

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加强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普查和隐患排查,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完善气象灾害灾情调查和评估制度。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图,加强气象灾害分类管理,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加强对气象灾害保险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五)依法全面履行气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1.加强气象依法行政

健全气象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气象法制建设进程,按规定将气象法律法规列入地方普法规划和各地各部门普法重要内容。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气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执法检查。

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依法履行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施放气球等社会管理职能。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列入当地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将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雷电灾害防御、施放气球、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按程序列入当地政府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深化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省气象局监督、市气象局组织、县气象局实施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规范气象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气象行政许可进入当地政务中心,实现网上办理全覆盖。

2.气象工作融入各级政府的全局工作

发挥各级政府在气象现代化、气象发展规划、公共财政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对重大气象工程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列入各级地方发展规划的气象建设项目实施的资金需求。抓紧实施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编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市气象局会同统计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

(六)强化气象支撑保障系统现代化

1.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气象业务发展能力

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各类科技项目资源,有计划地推进气象重点领域科研开发。深化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联合组织实施重点气象科学研究计划,推动多部门之间的科技合作,积极支持开展地区间气象科技交流。

强化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建立面向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的科研课题立项机制。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和投入机制。组织开展成果应用专题培训与成果交流。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以用为本,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建立健全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办法,树立重业绩、重贡献的用人导向。建立完善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气象领导干部队伍。

加强高层次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业务首席和首席预报员专项培养计划。建立和实施首席专家制度、重大项目总工程师制度。打造1-3个在全省相关领域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办法与激励机制。

3.完善气象事业体制机制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扎实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基层气象现代化。完善气象事业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和文明台站标兵建设。

二、重大工程

(一)益阳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工程

按照《湖南省气象局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气象服务益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支持建设涵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技术保障、科研实验、教育培训、应急指挥等功能的益阳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根据我市实际,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发布手段(预警大喇叭、预警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中国气象频道、QQ群、广播、电视、电话、报纸、传真、电子邮件、微博等)、气象灾害应急避险通道、中小学校舍防雷工程等。

(二)益阳市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强化公共舆论正确引导,全面履行国务院赋予气象部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职能,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设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中心的地方机构,落实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授权气象部门进行国家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组建、管理、运行、维护;明确各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人、责任人、联系人;明确公共媒体和相关单位的责任及工作任务,建立预警信息在各种传媒的绿色通道,建立预警中心与公共传媒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建立或升级全市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政府公共服务网站等信息发布手段,完成与预警系统的对接;加强与供电部门有效衔接,优化预警中心供电线路布局,按照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确定供电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电需求;升级预警平台相关设备,加强网络改造,提升预警中心网速,全力保障预警发布速度;建立涵盖国家突发事件信息采集、预警管理、信息分发、传播渠道、安全保障与基础支撑等功能的益阳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三)国家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四个一流”标准(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台站),进行国家级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建设,重点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气象业务平面升级改造、台站科普及文化设施建设等,改善气象探测环境,提升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探测能力和观测质量,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使南县、沅江市、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等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达到现代化水平。

(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在全市重点区域的中小河流、山洪沟、地质滑坡点、水库,按功能布局建立雨量自动站和视频监控系统,建立或完善市级综合观测数据处理平台、预警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网络装备保障等,强化灾害风险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五)森林火险防治气象保障工程

在上级业务部门技术支撑下,加强卫星资料产品应用、实现林区热源点实时监控,发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警。通过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开展火情动态遥感监测、火场天气实况监测、火场天气预报以及火势蔓延趋势预报、人影作业潜势预报等业务工作。

(六)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按照“十有”(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八有”(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标准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和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建立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网,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

(七)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建设以现代化的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为基础、人影作业决策指挥系统为核心、高炮火箭立体催化作业系统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实现从农业生产应急增雨抗旱向资源性防灾减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的转变。

(八)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重点建设交通气象综合观测网、交通气象数据处理中心和共享平台、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交通气象预警发布体系、交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系统等内容,重点加强山区特殊路段、水上交通要道、交通事故多发点的气象预报预警。

(九)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工程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补站布局方案的批复》(发改农经〔2009〕2168号),尽快落实建设资金,加快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