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06466311/2021-1505866 文号:益政办发〔2021〕18号 统一登记号:YYCR-2021-01014 登记日期:2021-12-27 发文日期:2021-12-30 信息时效期:2026-12-28 所属机构:益阳市政府办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公开责任部门:益阳市司法局

YYCR-2021-01014

益政办发〔2021〕18号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益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益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推进“五个益阳”建设,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打造洞庭湖畔璀璨明珠的加速时期,也是全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我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根据《中共益阳市委关于制定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将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规划和2026年至2035年的远景目标相结合,重点谋划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对2026年至2035年的远景目标作了轮廓性描述,具体的指标和任务在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第十六个五年规划中加以论证落实。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绩。“十三五”期间,益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顺利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2020年,我市成功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市州”。

1.巩固了洞庭粮仓地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0万亩左右(水稻490万亩、旱杂粮50万亩),总产量230万吨左右(稻谷213万吨、旱杂粮17万吨),粮食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六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益阳贡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7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27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耕地流转率达71%,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居全省首位;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纳入“洞庭香米”国家产业集群创建重点区域。

2.形成了特色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全市茶叶、稻虾、蔬菜、水产、休闲食品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初步形成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等“一县一特”特色差异化发展格局。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同创”工程,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49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10个。桃江舞凤山石砚获评全国乡村特色手工产品。安化连续12年位列中国茶产业百强县前十强。

3.探索了三产融合路子。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着力探索农业与加工、流通、文体、康养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31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0家、市级257家。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410亿元,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7488家、家庭农场22861家。全市累计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2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集聚发展示范村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1个,打造了清溪村、茶乡花海、罗文涂鸦等三产融合样本,创新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十代”模式。桃江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4.加快了科技赋能步伐。携手华为、58集团布局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连续举办三届绿色农业数字乡村互联网大会。“智慧渔政”建设领跑全省。推进南县麻河口镇3000亩稻虾生产基地物联网建设试点,实行“互联网+小龙虾+服务+流通”运营模式,打造了“洞庭虾网”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创建农业科技园区5个,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3个,与省农科院联合创立南县稻虾产业研究院,黑茶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13个项目获国、省科技奖励,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

5.培树了品牌建设典范。全市共认定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2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0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创建了安化黑茶、桃江竹笋、南县稻虾米、南县小龙虾、沅江芦笋芦菇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了克明面业、白沙溪、渔家姑娘、今知香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安化黑茶、沅江芦笋荣获首届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南县稻虾米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桃江竹笋获评全国农业十大领军地标品牌,安化黑茶获得黑茶专有税则号申报出口“新护照”,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中欧互认地标保护产品,成为全省农业品牌建设示范标杆。

6.打通了产销对接通道。成立稻米、茶叶、蔬菜、笋竹、虾蟹等五个产业联盟,组团参加北京“两展一节”、中部农博会等重大节会,利用北京新发地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益阳展销中心、湖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加速“益品”出湘出境。推行“互联网+直销”模式,一批“益”字号品牌农产品蹿红网络,2020年安化黑茶直播500场、带货过亿元,桃江竹凉席销售额排淘宝、天猫、京东同品类第一。益阳高新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桃江县、安化县、南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7.构建了质量安全网络。推行“两证+追溯+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412家生产企业、1839个农产品实行了“身份证”管理,781家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制(修)订农业标准24个、技术操作规程161个。创建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14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2个、国家级和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5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6个、乡镇监管示范站41个,赫山区、桃江县、安化县、南县和沅江市成为省级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县。

8.夯实了绿色发展基础。精准识别退捕渔民8297人,回收处置渔船8351艘,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保,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我市禁捕退捕经验做法两次被省委办公厅《要情汇报》推介。创建省级美丽乡镇8个、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31个,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绘制了耕地安全利用“一张图”,在安全利用区落实“六改”农艺措施31.49万亩,建设集中推进区3.62万亩,在严格管控区落实结构调整、休耕等措施3.73万亩。秸秆禁烧、农药化肥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扎实推进。

9.开展了改革探索试点。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三农”工作地方立法,率先开展家庭农场标准化体系建设、一亩茶园(稻虾)助推一人脱贫等改革创新试点,探索了村级集体经济“七种模式”,南县涉农资金整合模式获财政部表扬,农户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模式、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推介并入选《湖南省基层改革探索100例》,我市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被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等内刊推介,胡春华副总理在益阳督导工作时对“十代”模式予以充分肯定。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1.发展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省内形势来看,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自然环境优越,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技术经验和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省委、省政府提出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一片一群、一群一策”的基本思路,以三个“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为抓手,打造茶叶、水产、油料、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积极构建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十四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明确了路径。

从益阳市情来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全市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市正在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新一轮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将带来国、省更多政策支持鼓励,推动全市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2.风险挑战。一是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账较多;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够先进,水利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存在缺失。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吸纳社会投入的能力不强。三是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减小。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难题,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有限,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空间缩小。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偏重于农产品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任重道远。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找准“三高四新”切入点、用好“先行先试”发力点、抓好“特色发展”突破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七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巩固提升“七大县域特色产业”质效,深入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奋力打造洞庭湖畔璀璨明珠。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四个优先”方针,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益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好农业农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2.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农业节能减排,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坚持开放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农机装备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等为重点,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以农业品种、技术、智力、设施、资本、资源为重点,提高农业“引进来”水平。

5.坚持创新发展。聚焦产业振兴,做优、做活、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全力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着力在农业产业“一县一特”集群发展和高质高效发展、农业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和发展要素支撑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积极推动“三农”工作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高,基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以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全面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初步形成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力争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具体发展指标为: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给能力,将益阳建设成为全国性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市粮食、蔬菜、生猪、水产、茶叶等大宗农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40万亩、总产量23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10万亩、总产量550万吨;生猪出栏400万头;水产养殖面积83万亩、总产量47万吨;生态优质茶园面积发展到52万亩,茶叶总产量14万吨。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安化黑茶、南县稻虾、赫山兰溪米业、桃江笋竹、资阳休闲熟食、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等“一县一特”产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00亿元,新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合作社达到7800家,家庭农场达到26500家,带动农户55%以上。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满足高品质需求。全市“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5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四是现代农业支持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农业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全覆盖。大宗农产品基本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五是农业科技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主推技术覆盖率达9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

六是农村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制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以上。

七是乡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水、电、路、气、房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创建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

八是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属性

产业

发展

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594.94

800

预期性

2

粮食生产

播种面积(万亩)

547

540

约束性

产量(万吨)

229.57

230

预期性

3

蔬菜总产量(万吨)

470

550

预期性

4

茶叶总产量(万吨)

10

14

预期性

5

肉类总产量(万吨)

27.06

35

约束性

6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43.3

47

预期性

装备

水平

7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279

365

约束性

8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78.48

≧80

预期性

9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7

0.568

预期性

科技

水平

10

“二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品数量(个)

240

350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8

约束性

12

农业科技贡献率(%))

61

64

预期性

13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6

98

预期性

经营

管理

14

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70

75

预期性

1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倍)

2.6

2.9

预期性

16

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

50

5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17

主要农作物秸杆利用率(%)

85

≧86

预期性

18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80

>80

预期性

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9

94

预期性

20

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

82.72

100

预期性

2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9.56

90.24

预期性

22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2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2.1

35

预期性

民生

改善

24

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率(%)

20.2

45

预期性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818

25000

预期性

26

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74

100

预期性

27

城乡居民收入比

1.77

1.58

预期性

2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元/人·年)

4020

5700

预期性

29

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村占比(%)

88.9/56.9

90/70

预期性

30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

约束性

(四)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广。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统筹协调发展、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环境匹配”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益沅桃城镇群休闲观光农业区、环洞庭湖绿色生态农业区、雪峰山北部优质特色农业区三大区域布局。益沅桃城镇群休闲观光农业区。重点发展具有“养生休闲、体验、观光”功能的高效果蔬、生态种养、花卉苗木等生产。环洞庭湖绿色生态农业区。重点提升高档粮油、蔬菜等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淡水鱼、虾、蟹、芦笋等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支持就地加工转化。雪峰山北部优质特色农业区。充分挖掘丘岗、山地生产能力,推进节水和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适度发展特色畜禽,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特色水果、竹笋、药材、特色旱杂粮、蔬菜等产业。到2025年,力争新创建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领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调优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扩大高档优质稻的比重,增加旱杂粮种植面积。稳量提质畜牧业,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增加牛、羊、猪、鸡、鸭等优质绿色畜禽产品供给。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健康水产养殖,重点建设大闸蟹、小龙虾规模化养殖基地,因地制宜推广“稻虾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

2.深入实施特色强农行动。

一是粮油产业。粮食。坚持稳定面积、规模生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以南县、大通湖区、沅江市、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为重点,建设26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安化县、桃江县为重点,建设30万亩优质旱杂粮生产基地。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540万亩,其中水稻490万亩,旱粮50万亩;粮食总产量230万吨。油菜。坚持“扩面、提产、增效”原则。加快推进“稻油”水旱轮作模式。以南县、沅江市、桃江县、安化县等区县为重点,建设18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至2025年,油菜种植面积200万亩、总产量24万吨。

二是稻虾产业。构建环洞庭湖区稻虾产业集中区,重点布局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资阳区、赫山区,辐射带动全市稻虾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成优质高效稻虾生态种养基地120万亩;打造10万亩集中连片国家级稻虾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5万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稻虾生态种养基地4个;年产优质稻虾米40万吨、鲜活小龙虾18万吨,年加工小龙虾15万吨,稻虾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

三是经济作物产业。茶叶。以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为重点,建设52万亩优质生态茶园。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安化红茶、桃江绿茶品牌开发和安化黑茶品牌资源整合。到2025年,茶叶总产量达14万吨,实现茶叶产业综合产值400亿元。蔬菜。以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为重点,稳定建设好50万亩常规商品蔬菜基地;以安化县、桃江县为重点,建设30万亩野生菜、笋竹和食用菌等蔬菜基地;以南县、大通湖区、沅江市为重点,建设30万亩外销商品蔬菜基地;以沅江市为重点,建设30万亩芦笋生产基地。推动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加快冷链储藏运输建设,保障供应总量平衡,季节均衡,区域和品种平衡。到2025年,蔬菜播种面积210万亩、总产量550万吨。水果。稳定发展柑桔,大力发展葡萄等小水果。以安化县、沅江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柑桔品改,建设10万亩标准化优质柑桔生产基地;以桃江县、南县、赫山区、资阳区为重点的葡萄、梨、桃生产主产区,建设5万亩设施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25年,水果生产面积25万亩、总产量35万吨。中药材。以安化县、桃江县、资阳区、沅江市、赫山区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主产区,大力发展“安五味”(黄精、厚朴、玉竹、五加皮、木瓜)、枳壳、艾草等主要品种。到2025年,中药材生产面积30万亩、总产量10万吨。

四是畜牧产业。生猪。以赫山区、资阳区、桃江县、安化县生猪重点产业带为基础,以各生猪调出大县为主,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水平。提高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流通贸易等产业链发展水平。肉牛(羊)。以安化县、桃江县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积极推进草食动物良种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以推广品种改良、饲草青贮、秸秆氨化等技术为重点,改进饲养方式和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羊)品质。家禽。建设以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为重点的水禽产业带,以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安化县为重点的肉蛋鸡产业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扶持蛋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益阳松花皮蛋、红心咸蛋、鲜鸡蛋等品牌,延伸产业链。到2025年,畜禽肉类总产量达35万吨,禽蛋产量20万吨。

五是水产业。构建“一核、二区、三走廊”的空间格局。“一核”,即渔业产业核心。大通湖区、南县及沅江市北部地区,是益阳渔业的产业核心。重点发展湖泊生态养殖,池塘名优鱼类养殖,特种水产养殖,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升传统水产品加工业,强化渔业发展的核心地位,逐步打造成辐射力强的现代渔业产业核心区。“二区”,即城郊休闲渔业区、名特水产养殖区。环绕中心城区的城郊区域重点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体验式猎渔活动,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休闲渔业区。以赫山区、益阳高新区、资阳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为重点的名特水产养殖区主要发展合方鲫、大闸蟹、小龙虾、加州鲈、青鱼、乌鳢、黄颡鱼、鳜鱼、龟鳖等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三走廊”,即水产健康养殖示范走廊、名特水产养殖示范走廊、水产品加工走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走廊包括资阳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重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行精养池塘循环水养殖、底排污养殖。资江沿岸百公里名特水产养殖示范走廊包括益阳高新区、桃江县、安化县,重点发展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马口鱼、河蟹及其他小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加工走廊从益阳高新区沿省道204线至南县、大通湖区,重点建设好国联(益阳)水产、顺祥水产、味芝元、金江水产等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

六是休闲食品产业。重点依托味芝元、辣妹子、湘味食品等龙头企业,推进沅江市辣妹子食品特色产业园、沅江市翠芽芦笋食品特色产业园、资阳休闲熟食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扩大“億昌麻香糕”“青松皮蛋”“有成斋”“四季红腐乳”、小川贵、秋师傅麻辣系列食品等特色食品市场份额。

3.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行动。

一是加强品牌打造。进一步提升“安化黑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做强“南县稻虾米”“南县小龙虾”“赫山兰溪大米”“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桃江竹笋”“安化黄精”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推介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唱响一批“老字号”“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着力打造洞庭湖区特色农副产品公用品牌。

二是强化品牌推介。引导农业品牌创建主体重视品牌宣传,充分挖掘益阳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渊源、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等文化特征,讲好“益”字号农产品品牌故事。利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央媒、省媒、知名门户网站的联系与合作,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和“网红代言”等新传播方式,多平台宣传推广品牌,加大农业品牌展示展销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全市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加强品牌管理与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培训,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深化“两证+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两证+追溯”与农业企业认定评证、评选评优、展示展销和财政支持“四挂钩”机制。推广应用国家追溯平台,进一步优化追溯平台网点布局,提升整县追溯体系建设水平,实现食用农产品规模主体“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加强农产品“身份证”管理,湖南省区域公用品牌、地方特色品牌、“两品一标”认证和注册商标农产品,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纳入“身份证”管理和赋码标识;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建立产地开具、流通赋证、入市查验、亮证销售、凭证溯源的全程管控制度,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全覆盖。建立网格化监管责任机制,落实“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要求,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推进乡镇监管机构“五个规范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深入实施产业融合强农行动。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支持农产品保鲜、贮藏、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研发和引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化、专业化设备,提升精深加工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作坊置换+联合发展”等新模式。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向特色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提高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数字化发展能力、绿色发展能力、品牌发展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农民紧密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二是推动优势特色全产业链建设。整合全市规模化主导产业资源,构建茶叶、稻虾、水产、蔬菜、米面、笋竹、畜禽和休闲食品八大优势特色完整全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重点技术联合攻关,培育、建设和发展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创新链。探索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打造农产品电商上行通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探索培育农商直供、直供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营销模式,优化供应链。以拓展产业增值空间为重点,开发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的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价值链。统筹利用财政涉农资金、地方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发挥社会资本和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产业链信贷服务,畅通资金链。支持南县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

三是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对标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要求和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总体布局,加快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安化县“五彩湘茶”国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推进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赫山区、资阳区、桃江县等区县(市)申报“洞庭香米”国家产业集群创建项目。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建设区域路、水、电、气、讯、广电、物流“七张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镇村农(集)贸市场,布局建设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和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加强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建设。

四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充分利用“茶乡、渔乡、花乡、果乡”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星级休闲农庄、休闲农园、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特色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村镇、园、农庄)。以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茶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百里茶文化旅游休闲走廓;以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南县为重点,着力打造垂钓休闲农业;以大通湖区、南县、沅江市为重点,着力打造“春踏青、夏赏莲、秋摘果、冬观鸟”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以安化县、桃江县、资阳区、沅江市、南县为重点,着力打造水果采摘休闲农业;以安化县、南县、沅江市为重点,着力打造观油菜花休闲农业。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以上。

五是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鼓励区县(市)开展乡村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创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先导区创建。加快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现以产兴镇(城)、以镇(城)促产、产镇(城)融合。到2025年,新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县级农业产业强镇35个。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创建。充分挖掘各地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推广安化黑茶小镇、南县稻虾小镇、桃江竹业小镇创建经验,到2025年,创建10个产业强、环境美、品牌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

5.深入实施科技强农行动。

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创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室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加强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条件与能力建设。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培养和培训机制,加快构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示范种、肥、药、机等新产品新装备,大面积推广适机品种、直播密植、高效施肥、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秸秆粉碎还田等提质增效技术。

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智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益阳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完善的互联共享的“互联网+农业”应用服务体系,建设一批5G智慧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和粮食、油料、畜禽、蔬菜、水产、茶叶、水稻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支持引导中联重科、助农科技、先田智慧农业、宏硕生物科技、竹益智慧农业、国联水产等企业开展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水稻繁育基地,改善仓储和加工能力,提升水稻种子生产加工现代化水平。推进畜禽、水产供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繁育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条件,保障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品种种源供应。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收集,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圃、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建设。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加大对科研院所公益化常规育种工作的支持,以种业创新强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五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抓住全省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的契机,推进农机产业智能制造升级,打造益阳农机品牌。建设以中联农机为主体,本土农机生产企业共同参与,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的智能农机生产模式,重点抓好山丘区农业生产“微农机”装备制造。推进北斗监测终端作业机械广覆盖,探索建设智慧智能农机应用示范片区,积极推广共享农机专业合作社“农资产品+互联网+农业服务”的经营模式,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一站式”综合服务。继续落实农机推广服务“331”机制,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创建。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6.深入实施人才强农行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建设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乡土人才为特色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大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及技能服务型农村人才的培育力度,重点培育以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为主的经营管理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包括农村创新创业者、种养加技术能手、农机作业操作手、新农商带头人等在内的专业生产及技能服务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培养。引进一批引领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7.深入实施开放强农行动。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借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作用,扩大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建设益阳中非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支持“益”字号农产品开展跨境电商营销。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建设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在目标市场设立益阳农产品品牌旗舰店。扩大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农业企业积极打造境外农业产业园区,鼓励农业企业和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国家和省级农业对外援助和合作项目,支持农业企业建设境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积极引进以色列等国家先进农业技术。

(二)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空壳社”清理行动。引导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农民合作社在自愿前提下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体。继续做好全国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四级联创”,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合作社。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450家。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做好家庭农场规范化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将规模农业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鼓励种养能手、乡村能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创办家庭农场,扶持小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加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力度,持续推进省、市、县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育35家省级、45家市级、9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到2025年,家庭农场发展到26500家。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小农户需求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和服务。进一步总结推广“十代”服务模式,着力推动和引导小农户接受农机、病虫防治、稻谷收储烘干、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等专业化社会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创设15个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涵盖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机服务、生产合作等全生产链条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社+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三)加强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

一是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机械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覆盖面,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方肥、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推广应用。在桃江县、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和大通湖区开展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高质量完成化肥减量增效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和稻田综合种养。在桃江县、赫山区和南县等区县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整建制推进试点,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洞庭湖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项目。“十四五”期间,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健全化肥使用量统计调查制度,规范化肥使用量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等植保机械,普及种子处理、深水灭蛹、理化诱控等高效实用绿色防控技术和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是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以粪制肥、以肥种草、以草变饲、以饲养畜”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新模式,推进种养平衡、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消纳。配套建设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厂、粪污田间贮存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施用设施,集成推广应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打造7个以上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充分利用中、西、北三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新模式,配套建设收集站点,进一步提高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推广应用秸秆制肥机械和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开展整县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试点和乡镇秸秆收储运站试点。探索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加快推进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技术和加厚地膜、新型可降解农膜推广应用。加快地膜回收利用加工厂和回收网点建设,提高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试点,农膜地膜治理示范县建设。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四是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有序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安全利用区耕地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全面推广应用低积累品种替代措施,推广淹水法、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施用生石灰等农艺调控技术,推行原位钝化、生物修复等措施。对严格管控区耕地全面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五是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严格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推广多品种混养、设施养鱼、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推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

2.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是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全面推动“长江十年禁渔令”落地见效。建设以智慧渔政监管系统和网格化禁捕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禁渔天网工程”,构建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立体防护网。完善智慧渔政管理平台,加快与水利、交通、公安、林业等智慧管理平台的融合,充分发挥实战化作用。保持长江和洞庭湖常年禁渔“亮剑行动”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打造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渔政执法队伍。

二是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各类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强资水益阳段黄颡鱼、洞庭湖银鱼三角帆蚌、南洞庭湖草龟中华鳖等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提升南洞庭湖湿地保护水平。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动物防疫站、禽畜清洗消毒中心建设和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提升植物重大病虫害和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

三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遏制耕地抛荒,加大耕地抛荒治理力度。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酸性土壤降酸、控污修复等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提升土壤质量。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引导发展绿肥生产,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田园生态系统。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塑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村美、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站点建设,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户、村、乡、县四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处置系统,完善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机制。加强保洁队伍建设,加快村庄公共环境保洁设施设备配备,探索建立“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的运行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建设户用污水处理池、联户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乡镇污水处理站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集中与分散“三结合”的建设模式,鼓励采用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工艺进行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加强洞庭湖区环湖沿河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重点任务。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模式。到2025年,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5%。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大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强农户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衔接,建立粪污收集利用体系,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实行“分户改造、集中处理”与单户分散处理相结合,鼓励联户、联村一体治理,完善农村厕所管护长效机制,鼓励探索多样化的长效运行管护方式。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鼓励种植大户开展回收粪渣和粪液作有机肥使用。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

四是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并引导纳入村规民约。大力开展农户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彰显益阳乡村建设新特色。提升农村建筑风貌,推动建设具有湖湘民居特色的农村建筑,规范村民建房,深化“空心房”整治。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历史建(构)筑物及古树名木保护并进行挂牌管理。实施农村绿化美化工程,引导各地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在村庄周边、庭院宅旁、村内道路河渠两侧栽植树木。实施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集办公、生活、文体、交流、政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公共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工作。整治农村户外广告,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推广南县殡葬改革经验,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4.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实施“百村美丽千村振兴”工程。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科学谋划建设规划,体现布局美;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体现产业美;深化人居环境整治,体现环境美;提高基层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体现生活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村民自治,体现风尚美。着力打造“特色村头、休闲桥头、干净墙头、多彩田头、美丽山头”,建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特色精品乡村。到2025年,创建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

(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统筹规划,做到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其中湖区示范片规模在3000亩以上、山丘区示范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统筹推进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科技服务、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统一规范工程建设、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要求,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市改扩建高标准农田305万亩。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65万亩。

2.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产地预冷、清洗分拣、初深加工、冷藏保鲜、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蔬菜冷链、水产品冷链基地。加快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设施、乡镇田头仓储冷链设施、村级仓储保鲜保活设施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

3.加强乡村信息网络建设。深入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加快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光纤通达率和宽带接入速率,推动乡村4G深化普及,提升4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推动5G在农业生产及农村地区应用,有效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全周期动态智能感知水平。开展村镇数字示范工程,建设覆盖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技术在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探索与乡村产业发展、行业管理服务能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

(五)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益阳市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21〕37号)要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重点围绕推进农业产业“一县一特”集群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农业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体系先行先试,努力将益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先行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坚实基础。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深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完善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配套措施。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巩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动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探索土地信托、托管、股田制等新模式,促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服务和流转风险监管,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2.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全面落实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加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建房。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宅基地审批指导,建立宅基地和农房乡镇联审联批制度,开展农村宅基地动态巡查,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逐步建立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宅基地申请、审批、流转、退出、违法用地查处等的信息化管理。

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标。支持和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经营权,投资入股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获取保底收益或按股分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应用,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的改革,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深入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改革试点。

4.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和地价评估体系,建设入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使用监管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形式共同经营农业产业。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空心房、废弃建设用地整治复垦。

5.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规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强与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协作联动,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健全案情通报、咨询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提高执法信息化水平。

6.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推动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聚焦产业发展融资难题,探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银行、保险、担保、政府等“联动支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础保险服务“村村通”试点。探索激励工商资本下乡规范发展路径,建立工商资本下乡准入“负面清单”和监管机制。整合现有水稻保险产品,试行水稻综合保险改革。

7.统筹推进农村其他各项改革。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积极开展国营农场自然资源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加快推进联结到户、服务到户,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加快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储备粮食管理制度。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力度,完善水费收取和财政精准补贴机制。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根据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处置扶贫项目资产,确保资产收益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梯次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按重点帮扶、示范创建两个类别梯次推进乡村振兴。集中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对省级重点帮扶县安化县和10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给予集中支持,确保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行动。统筹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赫山区和10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现代农业、提质乡村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创优公共服务、完善乡村治理和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

3.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深入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完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受益模式,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对农民直接补贴范围,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持续做好创业致富农民典型选树,激发创业热情。巩固推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探索和推广产业发展型、综合服务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项目带动型、资源盘活型、物业租赁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7万元以上。

(七)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

2.健全“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坚持自治为本,发展和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四位一体”新型村级治理组织架构,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坚持法治为要,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依法用权,以法维权,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坚持德治为基,充分发挥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的德育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农村优秀干部、党员、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道德力量来教化乡民、泽被乡里。

3.提升农村治安防控水平。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警务”,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提升农村治安管理水平。加大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力度,加快重点场所、重要道路、重要区域和治安复杂乡村监控系统建设。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非法宗教活动等,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确保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加强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能力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农村工作机构(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推进和落实益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细化各项目标任务,有效地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各项规划目标的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从2021到2025年,市、县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50%,且计提数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的8%。以七大县域特色产业为重点,市县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给予倾斜支持。探索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围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三大主题,充分发掘资源和政策优势,精心组织、精准申报、跟踪对接,积极申报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强基固本效应。

(三)强化用地保障。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土地利用功能。鼓励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空心房、废弃建设用地整治复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和布局,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四)健全农业法制。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行为,重点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监管、渔业和动植物卫生检疫等领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加强农业法制宣传,增强“三农”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坚持农民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参与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积极维护农民利益,扶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完善农户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和农村改革红利。

(六)强化工作落实。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整合宣传资源,加大党和政府“三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介各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入“三农”建设积极性,形成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到位。

附件:1.益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2.益阳市列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县(片)布局

3.名词解释


附件1

益阳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单位:万元

行业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

性质

起止年限

总投资

(万元)

2021-2025年计划投资

合计

2576500

2576500

产业发展

1

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基地综合建设

赫山区

资阳区

建设1000亩高标准常规稻种子选育、提纯基地、建设种子低温库;建设10000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购置种子加工、检测设备;培育本地适宜的优质特色常规稻品种。

新建

2021—2025

10000

10000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

各区县(市)

1.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350个,其中国家级8个以上,省级80个以上;                                2.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10亿元以上企业15个;

3.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中省级联合体50家,市级联合体100家。

续建

2021-2025

500000

500000

3

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

各区县(市)

1.建设“早加(专)晚优”“稻田综合种养”“稻油水旱轮作”三种绿色生产模式基地面积200万亩以上;2.建设“双低双高”优质油菜基地180万亩以上。

续建

2021-2025

40000

40000

4

蔬菜产业提升工程

各区县(市)

1.提质改造6万亩设施蔬菜基地;2.沅江芦笋芦菇、桃江竹笋两大特色蔬菜产业提质升级。

续建

2021-2025

50000

50000

5

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建设

资阳区

沅江市

建设重点区域应急药品及药械仓库2000平方米,设备及工具仓库1000平方米,道路硬化,电力、消防等设施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病虫害防控装备和防护服,配套办公、转运运输、远程指挥调度和维修设备。

新建

2021-2025

3000

3000

6

植保技术产品综合展示示范培训中心(园)建设

赫山区

建设一个3000亩以上的植保技术产品综合展示示范中心(园),开展新发、突发病虫草害基础性研究,研究开发、集成展示、试验示范先进植保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的有效融合。建设技术培训基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提升植保人员素质。

新建

2021-2025

2000

2000

7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程

各区县(市)

1.发展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2建设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

新建

2021-2025

4000

4000

8

益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各区县(市)

1、硬件设施建设:执法大队办公条件改善,执法车、船、无人机、记录仪等装备配备与管护,预计投资3500万元;2、软件配套建设:重点领域无死角昼夜监控系统建设及管护,预计投资1000万元;3、执法人员培训:开展综合技能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组织业务骨干办案研讨会,预计投资1000万元;4、营造执法环境:组织力量进行集中宣讲、宣传,预计投资500万元;5、开展执法示范单位创建,预计投资1000万元。

改(新)建

2021-2025

7000

7000

9

集中连片精养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程项目

沅江市

南县

大通湖区

在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各建设1处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精养池塘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

新建

2021-2025

2000

2000

10

精养池塘升级改造

各区县(市)

改造精养池塘10万亩。

改建

2021-2025

10000

10000

11

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

各区县(市)

在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以县为单位构建1-2种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试点面积10万亩以上,项目县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新建

2021-2025

15000

15000

12

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项目

各区县(市)

1、大力培育壮大家庭农场,新增家庭农场6000家;2、实施家庭农场三级示范联创,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升级,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400家。

新建

2021-2025

30000

30000

13

畜禽养殖标准化 示范场创建

各区县(市)

按照"五化"标准,创建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家

改扩建

2021-2025

50000

50000

14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各区县(市)

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1个、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6个、乡镇动物防疫站6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1个;500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清洗消毒场。

新、改

扩建

2021-2025

12000

12000

产业融合

15

茶旅文康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赫山区

资阳区

安化县

桃江县

创建5个集生产、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面积1000亩以上的茶旅文康示范基地。

新建、

改建

2021-2025

20000

20000

16

休闲农业星级农庄精品工程

各区县(市)

1.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省星级休闲农庄100个; 2.创建省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10个,示范农庄15个;3.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5条以上,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实现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2025

50000

50000

17

农业产业强镇与特色小镇建设

各区县(市)

全市共建设农业产业强镇30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省级产业强镇5个,国家级产业强镇2个;建设农业特色小镇10个,其中市级农业特色小镇3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2个。

新建

2021-2025

25000

25000

18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各区县(市)

全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其中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新建

2021-2025

45000

45000

产业支撑

19

柑桔、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种苗繁育推广

安化县

桃江县

1、安化县无病毒柑桔良种繁殖场提质改造。开展优质柑桔新品种选育及引进;建设柑桔新品种资源保存圃200亩;建设种苗繁育基地500亩;建设无病毒接穗、砧木种子园500亩,建设相应厂房及仪器设备。2、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在安化县、桃江县建设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300亩;茶树良种插穗采穗300亩;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圃500亩;相应厂房及仪器设备建设。

新建

2021—2025

10000

10000

20

生猪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提升工程

各区县(市)

建设大型良种生猪一级扩繁场4个,大型种公猪站1个。

新建

2021—2025

50000

50000

21

水产种业基地建设

各区县(市)

创建市级良种场5个、省级良种场2个。

改扩建

2021-2025

5000

5000

22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服务

各区县(市)

培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20家,其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示范服务组织80家,购置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1000台套以上;创建7个县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新建

2021-2025

5000

5000

23

益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提升

各区县(市)

1.市县两级8个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改造升级,乡镇农产品监测站设施条件建设;2.购置气相、液相、原子吸收等精密仪器设备;3.市县两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实验室全面通过“双认证”。

改扩建

2021

3000

3000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各区县(市)

建设3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监管站,其中县级8个、乡镇85个、村级200个;建设9个市县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2000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追溯网点,重点建设100家农产品质量溯源示范企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能力和水平。

新建

2021-2025

15000

15000

25

“两品一标”优质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

各区县(市)

1.“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身份标识与全程数字化体系建设;2.“两品一标”示范企业创建,全市共创建“两品一标”示范企业200个。

新建

2021-2025

30000

30000

26

基层农技推广设施条件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各区县(市)

1.乡镇农技推广设施提质升级;2.建设 2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培育300个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建立县乡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

新建

2021-2025

5000

5000

27

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

各区县(市)

建设5个省级、10个县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15000人次。

新建

2021-2025

4500

4500

28

益阳市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各区县(市)

1.全市1181个行政村建立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建设安化黑茶产业平台、南县智慧渔业平台、洞庭虾网等专业产业平台;3.建设100个智慧农业示范点。

新建

2021-2025

17500

17500

29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各区县(市)

1.建设30万亩果、蔬、茶宜机化示范基地;2.建设农机作业深翻耕、深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3.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4家,建设现代农机示范合作社50家。

新、改扩建

2021-2025

30000

30000

基础设施

30

益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各区县(市)

改扩建高标准农田305万亩(其中:新建110万亩,改造提升195万亩)。

改扩建

2021-2025

831500

831500

31

益阳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各区县(市)

全市建设1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7个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35个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45个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建设

新建

2021-2025

65000

65000

环境治理

3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资阳区

大通湖区

桃江县

沅江市

南县

建设农田生态沟渠净化工程,生态塘净化工程,农田生态廊道工程,粪污处理工程、在线监测工程,形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新建

2020-2025

25000

25000

33

美丽庭院创建

各区县(市)

美丽庭院建设: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

改(新)建

2021-2025

60000

60000

34

美丽乡村建设

各区县(市)

开展美丽乡村“三级同创”,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20个省级精品乡村、3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新建

2021-2025

350000

350000

35

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建设

各区县(市)

资阳和赫山区域性处理中心升级改造;建设全市病死畜禽县级收集中心、收集暂存点和监管平台。

新、改扩建

2021-2025

5000

5000

36

耕地安全利用与保护工程

各区县(市)

1.有序推进严格管控区域耕地农作物结构调整和土地休耕;2.全面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六改”农艺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达90%以上;3.严格落实耕地优先保护政策措施。

新建

2021-2025

150000

150000

37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项目

各区县(市)

1.创建7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2.新建、改扩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利用生产加工主体20家。

新建

2021-2025

30000

30000

38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体系建设

各区县(市)

创建7个覆盖全区域的县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单位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和工作机制。

新建

2021-2025

10000

10000


附件2

益阳市列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县(片)布局

产业名称

优  势  县

稻谷

安化县、赫山区、南县、桃江县、资阳区、沅江市

玉米

安化县

猪肉

赫山区、桃江县、资阳区、南县

棉花

南县、大通湖区、沅江市

肉牛

安化县

肉羊

安化县

大豆

安化县

油菜

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区

花生

安化县、桃江县

特色产业

优势片名称

优势县

柑桔

武陵-雪峰山脉柑桔优势片

安化县

时鲜水果

武陵-雪峰山特色水果优势片

安化县

茶叶

武陵-雪峰山茶叶优势片

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

家禽

湘北肉禽优势片

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

水产品

洞庭湖水产品优势片

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

油茶

湘西湘北油茶优势片(重点区)

桃江县、赫山区、安化县

竹木

南竹发展重点建设区

桃江县

木产业发展重点区

资阳区

附件3

名 词 解 释

1.七大区域发展平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赫山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安化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赫山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创建县、南县国家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县、“两点一片”即赫山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安化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通湖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片。

2.七大县域特色产业:安化黑茶、南县稻虾、赫山兰溪米业、桃江笋竹、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

3.“六大强农”行动:品牌强农、特色强农、产业融合强农、科技强农、人才强农、开放强农。

4.乡村振兴“双百”工程:全市共有10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10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抄送:市委各部门,益阳军分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8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