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3-16

益阳市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一批实施方案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6-08-18 17:25 浏览量: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益阳市委办公室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益阳市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益办发〔2015〕35号)文件精神,大力培育多元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林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富民产业,通过优化经营方式和改善设施装备,促进农业产能提升和提质增效,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到2017年底,实现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或特色业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比例达100%,贫困地区有劳动能力农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实现80个贫困村和4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脱贫。

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跨乡联县”的特色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和28.8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化县和全市31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二、主要措施

(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做优做强

1.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优先在贫困地区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带,打造优质粮油品牌,带动贫困户提高生产效益。在南县沅江赫山资阳等高标准粮油生产的贫困村,重点发展以优质水稻、超级杂交稻、玉米、马铃薯和双低油菜种植为主的高产高效农业,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建立优质粮油产业带,打造优质粮油品牌。普及节氮增苗、高产创建、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种等高效集成技术,落实好农资综合补贴、粮油直补和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实施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和做优做强湘米工程。到2020年,在贫困地区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带10个,扶持优质粮油品牌5个,建设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订单基地面积5万亩,带动粮油主产区10个贫困村和1万贫困人口脱贫。

2.壮大发展高效园艺产业。以农业部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和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契机,扩大园艺产业在贫困地区的标准化试点与示范;以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为重点全面实施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带动贫困地区园艺产业整体提升。在安化桃江等山丘区的贫困村,要充分利用该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种质资源,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重点发展茶叶、葛根、玉竹等中药材,支持“安化黑茶”等名特优新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赫山资阳等近郊区贫困村,支持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加大对设施蔬菜与水果的产业发展补贴力度,促进设施蔬菜、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桃江沅江要重点支持发展竹笋、芦笋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在贫困地区建设园艺产业省级示范园2个,打造精品果茶园5个,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50个贫困村和5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加快发展养殖产业。利用畜牧业贷款贴息和牛羊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安化桃江等有条件的山丘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以肉牛、山羊产业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力争贫困地区牛羊肉产量和产值年均递增5%以上。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支持安化等贫困地区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对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贫困村,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家庭渔场,支持贫困户发展生态甲鱼、黄古鱼、斑点叉尾鮰、乌鳢、泥鳅、龙虾、螃蟹等特色水产养殖。支持发展种养结合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支持南县沅江资阳等地贫困村的低洼稻田发展稻虾生态种养,推广安化高海拔稻田养鱼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支持桃江赫山等地贫困村推广稻田养鸭,支持安化桃江赫山等地的贫困村发展茶(果)园养鸡等。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30个贫困村和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4.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支持桃江安化等地区有条件的贫困村新造油茶等名优经济林、短轮伐期用材林以及笋用竹和笋竹两用林。积极培育林下经济,发展林果、林茶、林粮、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发展林禽、林驯繁、林蜂等林下养殖。在赫山资阳等近郊区贫困村,支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到2020年林区贫困群众林业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4%以上,带动20个贫困村和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5.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我市贫困地区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整合现有资源和项目资金,在特色贫困村扶持发展以美丽乡村游、特色名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使之成为贫困户收入新的增长点。支持打造南县厂窖红色旅游与乌嘴涂鸦民居,南洞庭湖湿地公园,安化梅山文化与黑茶文化旅游,稻作文化、农耕文化与观光体验农业等旅游板块。全市贫困地区重点扶持4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0年力争每个示范村年经营收入达50万元以上,带动5个贫困村和1万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二)优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

6.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我省“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在贫困地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及家庭农场1000户。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和农业设施、机械等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全市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实现全覆盖。对带动辐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比例的贷款贴息和政策奖励,带动20个贫困村和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7.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带动贫困村优质稻米、油茶、生猪、牛羊、中药材、蔬菜、芦笋、竹笋、果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推进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建设,提高附加值;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干燥设施和方法,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扩大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出口外销,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效益。扶持贫困村发展小微企业或工商户,优先支持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以“大众创业”促进“万户增收”。鼓励贫困户通过订单生产、原料加工和土地、资金、设施设备参股等方式,将分散弱小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利益捆绑、责任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在参与中增收,在增收中发展。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2015年增长30%,辐射带动1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202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辐射带动20个贫困村和2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

8.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销售。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商人才培养,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使线下产业发展与线上电商有机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经营,发展网上交易与配送,实现宽带网络、物流运输对贫困乡村的全覆盖,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网上销售。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市、县、乡、村,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将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重点倾斜到贫困村。支持贫困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更好发挥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20年全市100个贫困村农副产品实现上网销售,培育发展1000家以上农村电子商务,带动30个贫困村和3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改善设施装备,促进农业产能提升

9.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围绕贫困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加强特色农业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开展农业机械产品与配套技术、种植与养殖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和市场等环节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组织和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贫困地区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对接,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的培育向贫困村倾斜,每个贫困村培育1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5个贫困户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工作机制,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

10.加快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推进贫困地区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所有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率先在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构建以土地信托流转为品牌、多种流转形式共同发展的土地流转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方式,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流转,推动贫困户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在享受流转一般农户土地补助的同时,要按照流转面积适当增加补助标准,确保到2020年贫困户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

1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更新改造及农村机耕道路、田间工程、渠系配套和农田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与机械化生产水平,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广多功能、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支持水稻、油菜主产区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支持发展林果药菜等生产的机械化。在安化桃江等山丘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蔬菜、菜叶、中药材和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上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加大贫困地区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做好养殖业的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支持贫困地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四)强化责任保障,确保产业扶贫工作精准落实

12.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市级规划引导、县级责任主体、县乡合力推进”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狠抓落实。市直相关单位要制定精准扶贫产业培育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及所属部门,并加强指导、监管和考核工作。相关部门每季度要上报本单位产业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年终向牵头单位上报工作总结。各县(市、区)承担产业扶贫工作具体实施的主体责任,要按照产业扶贫工作清单,编制本县(市、区)产业扶贫到村到户的实施方案,要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台帐,做到组织领导、工作部署、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和督促检查“五到位”。

13.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相关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职责范围内扶贫产业培育的资金落实,全市每年整合到贫困地区的富民产业培育资金90%以上要落实到310个贫困村和贫困户。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项目与资金支持,标准粮田建设、低产田改造、粮食产能工程、三个“百千万”工程、特色园创建、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项目或补助资金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启动扶贫小额信贷,建立由政府出资的产业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促进金融信贷与产业扶贫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优化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农户倾斜。引导和帮助广大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实现“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向贫困户全覆盖,粮油生产、畜牧业和设施蔬菜贷款贴息、惠农贷款、村级互助资金和金融便民服务点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14.强化技术服务。强化规划服务,谋划好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和配套措施,各县(市、区)要制定实施细则,要摸清贫困底子,建立到村到户的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台帐,制定农业产业扶贫路线图,明确产业扶贫工作责任人。强化技术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上门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到村到户传授生产技术,帮助每个贫困户掌握1-2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对贫困村、贫困户技术帮扶的新模式,依托传统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借助社会性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帮扶。分层次建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手机微信群或QQ群服务平台,及时、精准发送农时农事、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优先为贫困户在市县农业信息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筹措资金为贫困县农技人员、贫困村和有上网条件的贫困户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加强“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为基层农技人员和贫困户提供快捷的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富民政策等咨询服务。

15.完善工作机制。市直相关部门都要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产业扶贫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加强对富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监督、检查、验收。对产业培育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落实情况要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总结好的经验与做法,推介优秀典型,加强经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对实施效果不佳和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要参与、配合地方政府和各级组织做好富民产业培育工作的检查验收。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各区县(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扶贫办作者: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