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21-2025年)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1-11-24 10:0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示精神,依据《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益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21-2025年)》(修订),本规划是指导益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战略性、指导性文件,适用于益阳市境内气象灾害的防御和管理工作。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气象灾害及分布

湖南是全国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干旱、高温、低温雨雪冰冻、冷害、风雹、雷电、雾霾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气象灾害或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比例占自然灾害的80%以上。益阳地处湖南北部洞庭湖区,资水、沅江、湘江贯穿其中,受地形与多水系影响,易洪易旱,暴雨洪涝灾害尤为严重。

每年5~8月为益阳暴雨集中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南部山丘区暴雨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北部湖区多渍涝,特别是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更为严重。

雨季结束后益阳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发生晴热高温天气引发干旱,湖南有“十年九旱”之说,益阳也不例外。干旱严重时,造成溪河断流,塘坝、水库干涸,对航运、水电、生产生活等有严重影响。夏秋季节正是双季早晚稻等农作物繁茂生长时期,降水少、蒸发大,农作物水分大量亏缺,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甚至枯死绝收。干旱是影响益阳农业发展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大风也是益阳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常可造成舟船翻沉、树倒屋损、禾苗倒伏等严重灾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大风灾害主要发生在冬春季,以洞庭湖区为最多。另外,倒春寒(春季连阴雨)、五月低温、寒露风、冰冻等也是益阳的主要气象灾害,主要对农业生产、交通等带来不利影响。

(二)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近些年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展迅速,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成效突出。

1. 气象灾害监测体系逐步形成。益阳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投入业务试运行,五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逐步优化并实现了全自动观测,159个区域气象观测站、4个土壤水分站、17个交通气象站等对气象灾害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较为先进的气象综合观测网。

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实现了由县级城镇点向乡镇和村级、社区延伸,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已87%,暴雨预警准确率已达75%,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已达30分钟,益阳城镇天气预报综合质量连续多年位于全省前列,有效地保证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可靠性。

3.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形成。深入推进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合作,形成气象灾害联防联治布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直达各级党政决策者、灾害隐患点气象预警短信责任人体系。

4.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明显。成功应对2016年和2017年柘桃区间大洪水、201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2019年夏秋连旱、2020年洞庭湖区超历史洪水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为市委市政府防灾减灾决策起到关键性作用,因灾害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人工影响天气在增雨抗旱、防雹减灾、森林防灭火、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气象灾害防御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 面临形势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灾害损失加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形势更加严峻。

1)建设幸福益阳对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要求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新要求,需要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气象是灾害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减灾救灾的“前哨”和“尖兵”,是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共享的枢纽。增强社会安全感,建设宜居城乡,让人民安居乐业,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2)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对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挑战

近年来,暴雨洪涝灾害增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增多;冬季气温变化不稳定性增加,低温灾害加重;高温热浪和重大旱灾的可能性加大;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给防灾减灾救灾带来了新的挑战。

3)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三大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和“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益阳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

2.面临挑战

益阳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虽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

一是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益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还不相适应,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是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化能力亟待提升,不能满足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要求。

三是观测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四是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网络安全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指示要求和在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紧密围绕我市防灾减灾救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瞄准益阳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发展布局,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益阳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气象保障

(二)原则

1.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发挥气象资源在生产发展中的“趋利”作用,突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避害”作用。

2.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建立健全协同高效、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眼于益阳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做到软硬实力并重,整合部门优势资源,推进市县气象现代化协调发展,确保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全覆盖、无盲区。

4.依法预防,科学应对。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为加强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突出科技引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重点对气象业务平台、气象装备、技术体系进行迭代升级,使气象防灾减灾更好适应益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目标

对接新时代、新理念和新需求,聚焦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到2025年提升服务益阳经济社会发展、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综合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日益明显。实现所有县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率达到85%,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

二是综合气象观测精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气象灾害雷达观测应用能力显著增强,装备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农业、生态等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基本满足服务需求。

三是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网格预报时空分辨率分别达到1小时、5 km,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

四是气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为气象数据应用服务提供高效支撑,实现气象业务系统对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五是气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风险防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升气象灾害探测能力

加强雷达设备及基础设施的保障维护,建设相控阵雷达、风廓线雷达提高灾害性天气系统探测能力;提档升级地面气象观测网,加强技术装备保障;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等专业专项气象监测网建设,拓展生态农业观测站,完善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空气质量监测站,完善高速公路、洞庭湖区和资水航道等气象监测站,建设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网。

2.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

应用先进气象探测装备技术,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短期、中期预报预测无缝隙衔接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与极端气候事件预测的精细度、时效性和准确率。

加强部门合作,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高敏感、高影响行业的气象服务,拓宽气象预报预测服务领域,提高气象为各领域、各行业、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等的保障能力。

开展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释用,实现多源预报融合的本地化客观网格预报。为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提供更高水平科技支撑。

3.提升气象灾害信息发布能力

推进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强化预警信息发布“第一声音、权威声音”。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精准直达政府决策者、部门应急责任人、企事业负责人。依托融媒体优势,推动预警信息发布融入政府公共信息发布体系,无缝对接应急广播体系,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服务,强化新闻媒体和移动运营商的传播责任,实现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组到人。

4.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构建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行动责任体系,推动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法定职能全覆盖。建设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开展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二)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1.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

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开展本市各类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试点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查明灾害风险隐患点,摸清气象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底数,为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奠定基础。

2.建立灾害风险评估与气候可行性论证机制

建立健全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制定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条件和程序,逐步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3.增强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作用

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发展智慧精准的三农气象服务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桃江笋竹、沅江芦菇、大通湖蟹、兰溪大米、资阳休闲食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区的气象服务加强水稻生产核心区、农经作物集中种植区等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大力推进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密集区、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的雷电灾害防治体系,健全保障机制。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1.制定和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制定和规范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完善灾害防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创新机制,加强部门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

2.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气象法律法规,建立气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气象重点领域标准有效供给,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和气象标准加强对事业、企业、行业的服务和监管,推动形成标准先行、依标办事的行业氛围。

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

根据益阳气象灾害分布特点和防御实际,针对性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提高对气象防灾减灾风险防范的认识,在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能第一时间正确选择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将气象灾害风险化解到最低限度,营造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四)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

针对全市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制定和细化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强化应急措施、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确保一旦达到响应等级,能够立即启动和开展应急行动;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确保临灾反应快速、应对有效。

2.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减灾转变。围绕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大气污染防治、增雨抗旱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依托现有各类基层气象信息员、应急志愿者等队伍,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

四、重点工程

全面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一批防灾减灾气象能力建设项目”要求,组织实施气象灾害综合防治和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

(一)气象灾害综合防治工程

1.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推进柘桃区间、洞庭湖流域基于高分卫星、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强对流天气智能判识和定量降水预报预警技术建设。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时空降尺度方法的智能网格要素预报预测和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业务。建立多时空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解释应用、智能网格预报预测协同融合和检验业务。建设市、县两级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实现智能预报预警、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智能监测预警。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提档升级全市159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全面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和提升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完善雷达设备运行保障体系,加强雷达设备运行维护和保障,确保雷达安全稳定运行。建设微波辐射计、雷电监测网、GNSS/MET设备、相控阵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形成多圈层、多要素、全覆盖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生态环境、交通等专业气象监测网。推进生态环境、林火、农林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及产量、防汛抗旱等方面的高分卫星监测应用。

3.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建设基于云架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综合风险分析与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组织体系,建立起全市统一、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4.气象信息网络和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具备多源气象数据与产品共享的益阳气象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满足政府、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对气象数据的需求,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气象大数据平台化应用。

5.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开展暴雨、冰雹、大风、低温、干旱、高温、雷电、台风、雪灾等气象灾害普查及风险区划。

(二)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

1.特色农业气象实景平行观测网建设。在黑茶产业聚集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等组建满足益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小气候观测网,实施农业气象与农作物生长发育要素的平行观测网络。

2.“黑茶”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利用高分卫星遥感信息,实现茶叶的长势监测与评估、农事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气象服务业务,形成格点化预报专题服务产品,

初步形成“黑茶”气象服务特色。构建“黑茶”气象服务业务平台,为“黑茶”生产基地提供一对一精准气象服务,提高产品质量与效益。

3.气象为现代特色农业服务建设。“智慧农业气象业务”为目标,基于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立气象为农服务指标体系,提供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评价和服务技术研究。围绕“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优势产业,南县稻虾米、桃江笋竹、沅江芦菇、大通湖蟹、兰溪大米、资阳休闲食品等发展需求,开展特色农业智能精准气象服务建设,形成“气象部门+行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人工增雨抗旱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智能作业装备建设,优化地面作业布局,更换新型地面作业装备,提高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率和装备弹药物联网监控系统覆盖率。发展飞机作业能力建设,结合高性能增雨有人机或无人机,推进作业装备的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装,建设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的物联网智能作业站点。推进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建设智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建立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综合效益评估系统。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能力建设,建设高安全性能作业装备和综合防控设施。

5.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在全市雷电灾害特别严重村庄建设高等级系统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布设全市闪电定位仪监测网,建设地面大气平均电场观测站和预警发布平台、农村雷电灾害预警平台建设集综合观测、数据处理、信息共享、预测预报为一体的雷电灾害防御业务系统。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农村防雷治理的工作模式,制定综合施治方案,建设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防护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统筹协调规划实施,制订规划任务的各项实施方案和各大工程的可研报告,分解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落实。聚焦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建立健全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推动市县两级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做好部门间合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争资立项力度,完善部门项目库建设管理,有序推进重点任务实施。

(二)加强统筹协调和合作交流

气象灾害综合防治和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两大工程为抓手深化气象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气象服务、防汛防旱、人工影响天气、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联合协作机制。加强技术攻关和建设工作,推进益阳气象事业高质量、智慧化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

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支出责任,着力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市、县两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和清单。

(四)营造良好发展政策和环境

落实国家各项改革措施,加强法规、标准、规划建设,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履行政府气象职能,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推进气象事业结构、业务、科技、人事等改革,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五)强化规划跟踪评估

切实抓好规划主要任务的实施与评估,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评价标准,加强咨询和论证,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抓好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对接融入,优质高效强化防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监督和跟踪,推进各项建设顺利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门户网作者:责任编辑:湖南科创公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