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供销合作社“十代”服务促水稻生产质效提升

时间:2021-04-13   【点击量: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必然趋势。2020年6月,由益阳市资阳区供销合作社与益阳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并组织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的益阳市资阳区十代全程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十代”联合社),探索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机械翻耕、机械抛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机械收割、稻谷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十代”社会化服务,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工作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20年,联合社社会化服务总面积达到22.5万亩次,实现服务收入1600余万元,为农民增收节支超过2000万元。此外,联合社通过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集中采购,既用于各加盟合作社的生产,又服务周边农户,实现营业收入3200余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实力。一是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以益阳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政策扶持、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多元投入的方法,促进公司快速发展,增强实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建设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主动适应和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主导产品,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水稻等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事标准化生产。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形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二是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规范农民合作社的运行,提升农民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照法律和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成员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引导农民合作社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开展专业合作、信用合作和社企合作等,实现从产品合作走向产业合作、要素合作和生产全过程合作,使合作社成为联合社的“粘合剂”和“润滑剂”。三是强化家庭农场基础支撑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用规范的生产记录和财务收支记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实现节本增效。

(二)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接。一是健全制定内部组织制度。坚持民主决策、合作共赢,联合社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引导各成员在充分协商基础上,制定共同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运行管理效率。探索治理机制,制发成员统一标识,增强成员归属感和责任感。依托现有条件建立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以多种形式沟通协商涉及经营的重大事项,共同制定生产计划,保障各成员的话语权和知情权,确保联合社高效有序运行。二是探索多样化的联合模式。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探索多样化的联合模式,在提高各经营主体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同时,理清思路,明确定位,协同发展,在联合发展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由本联合社内龙头企业益阳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承担产品研发、加工、销售和市场开拓等引领任务;由各专业合作社主动开展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由家庭农场积极推进水稻标准化种植与加工。联合社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农业信息共享、人才技术交流、科学规划、资金流动等方式实现要素联接;建立以服务和产权为纽带的联合,积极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农业产业化联合发展模式。三是实现联合社利益共享机制。由供销社和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型利益关系。联合社内各经营主体之间以土地、资本、技术、设施、品牌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互助合作等方式,组建命运共同体。强化联合社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诚信合作机制,确保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推进联合社融通共赢发展。一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根据联合社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着力调整优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淘汰面源污染、技术落后、土地利用率低的产业,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规模发展腾出空间。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为重点,兼顾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打造特色名牌产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示范效应显著、带动面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向联合社内经营主体流转并促进其转移就业。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设施设备等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三是引导资金有效流动。供销社和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担保、资金垫付等服务。联合社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妥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和资金互助,缓解生产资金短缺难题,提高抗风险能力。四是促进科技人才创新。以供销社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推进全面创新发展,加强农耕农艺农机技术、良种良育良法良壤技术运用,提升联合社综合竞争力。着重研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品种选育、节水栽培、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核心技术和模式,努力实现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联合社协同创新水平。五是加强市场信息互通。以龙头企业为引擎,找准市场需求、捕捉市场信号,依托联合社内部沟通合作机制,将市场信息传导至生产环节,优化种养结构,实现农业供给侧与需求端的有效匹配。积极推进联合社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融合,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通过龙头企业建立服务网站,为联合社成员发布产品信息,发展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开拓联合社农产品销售渠道。六是推进品牌共创共享。联合社统一技术标准,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建立农产品从环境、生产、加工、流通到餐桌全程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整合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促进联合社各经营主体实现品牌共享共建。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整合品牌资源,打造联合品牌。

二、工作成效

(一)“代购种育秧”化解育秧技术难题。通过“十代”联合社代购种和集中育秧,不用农户自己管理,在技术操作上实行统一整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浸种催芽、统一播种盖膜、统一秧田管理,专人负责技术指导,有利于种子消毒、催芽、施肥、打药等关键技术的全面落实。解决了农户分散育秧技术难到位的问题,促进了育秧水平整体提升。同时,通过集中育秧,每亩秧田可节约用工1-2个,节省成本150-300元,每亩大田可节省育秧成本15-20元,较大程度的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散户育秧成本较大等问题。全区代购种育秧面积为8500亩,为农民节省成本17万元。

(二)“代翻耕”释放农户劳动能力。一般散户种植面积小,无须购买大型农机设备。一些种植大户因资金或农机驾驶技术等原因,难以购齐所有农机设备。“十代”联合社通过抱团取暖,以机耕服务低于市场价15元/亩,为农户提供机械翻耕,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双季稻生产,并使农户能腾出更多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全区代耕插面积为7.8万亩,为农民节省成本138万元。

(三)“代抛插秧”提高效率缓解季节矛盾。手工洗插秧虽然基本淘汰,但人工抛秧仍耗时费工,“十代”联合社通过引进高速插秧机、抛秧机,抛插效率比人工抛秧提高十倍以上,在春争日、夏争时的春插双抢季节,每季可缩短抛插时间4天左右,可促进水稻早活蔸、早分蘖,降低早稻秧龄过长和晚稻受寒露危害造成减产的风险。根据农业部门估算,晚稻每提早一天抛插,即使寒露风不明显,增产幅度也是30公斤左右。全区代抛插面积为7万亩左右,晚稻抛插时间平均按提早3天计算,总增产可达2200吨,增收可幅度达700万元左右。

(四)“代测土施肥”推动化肥减量增效。“十代”联合社与农业部门联系密切,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运用测土配方专家系统,在测土配肥的基础上科学施肥,促进作物养分吸收,避免盲目施肥,减少资源浪费,在降低农户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科学施肥还可帮助土壤综合肥力逐步提高,每亩大田节约成本9元,增加产量5%,使化肥使用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全区代测土施肥面积为18万亩,为农民节省成本162万元。

(五)“代防治”保障优质高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瓶颈之一,“十代”联合社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准确测报病虫发生情况,科学用药,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残留,确保稻谷优质高产。农户每亩可节约用药成本5元/亩,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全区代统防统治面积为25万亩,为农民节省成本125万元。

(六)“代收割”促进节本增效。“十代”联合社以低于市场价10元/亩的价格,为农户提供机收服务。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收割,提高水稻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区代收割面积为4.2万亩,为农民节省成本42万元。

(七)“代烘干”破解抢收瓶颈。“十代”联合社通过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提供稻谷烘干服务。不仅不受天气影响,效果好、效率高,且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农户烘干稻谷每亩可节省10元。有效破解了双抢期间劳动力紧张,晒谷成本高,效率低,且受天气影响大,稻谷容易发生霉变等难题,打消了农民生产顾虑,促进了农村双季稻生产。全区代烘干量为12.9万吨,为农民节省成本129万元。

(八)“代储存”实现节粮减损。通过向农民提供代保管等服务,使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同时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渠道,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议价能力,帮助农民卖好价。综合统计,可实现为农户减少粮食储存用工费用25元/亩。全区代储存量为10.8万吨,为农民节省成本540万元。

(九)“代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和价值。以相对市场价减少20元/亩的价格为农户进行“代加工”。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同时按市场需求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有效保障粮食质量,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带动农民增收,有效促进了农户的收益。全区代加工量为2000吨,为农民增加收入8万元。

(十)“代销售”确保收益稳定。“十代”联合社通过益蛙、炊誉、益粒米等品牌建设,整合产后服务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提升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户每亩可增收100元。全区代销售量为7.5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150万元。

另外,联合社为降低稻田重金属含量,还组织实施了施生石灰、稻草离田、秸秆回收等措施。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技术力量薄弱。联合社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虽然各个专业合作社联合后,技术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但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先进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修、智慧农业及数据管理系统、田间试验示范等方面,缺少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质的飞跃。

二是装备水平不高。受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制约,许多先进农业机械难以引进,服务能力难以快速提升。

三是经营风险较大。农业是弱势产业,灾害性天气尤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巨大。如倒春寒导致的烂秧、寒露风导致的不能安全齐穗、水旱灾害导致的减产或绝收、大气环流导致的迁飞性害虫暴发等,或造成服务成本暴涨,或因服务对象减产无法履行合同支付服务费,均可成为社会化服务的致命一击。

四是季节性资金紧缺。主要是农资冬贮或农资需求高峰期,需大量资金组织货源,稻谷收购期间,更需巨额资金投入。而一些政策性贷款,办理流程繁琐,远水难救近火。季节性的资金短缺,制约了联合社的有效运转和快速发展。

五、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联合社主动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管,充分发挥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权力和作用,结合实际制定联合社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解决联合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技术培训。通过职业农民培训、观摩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争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作用,促进联合社发展。将联合社内现有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等相关项目资金,向联合社内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联合社及成员的政策性奖励与支持。

(四)促进金融服务。积极争取“财政惠农信贷通”等对联合社内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优先放贷。通过联合社设立内部担保基金,放大银行贷款倍数。争取金融机构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提高联合社内各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实行随用随借、循环使用方式,满足联合社内经营主体差异化资金需求。

(五)做好指导服务。配合供销和农业部门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争取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加强经济形势跟踪分析,做好市场运行监测预警,为联合社成员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来源:益阳市供销合作社

资阳区供销合作社“十代”服务促水稻生产质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