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重整旗鼓 化蛹成蝶

时间:2015-07-20   【点击量:

重整旗鼓 化蛹成蝶
——安化县清塘山农供销社奋力实现跨越发展
 
谁能想到,十年前一个破产倒闭的供销社,如今已成为资产总额约5000万元,年净收入达140万元的经济强社!曾经几乎消亡的农村经营网点,又以崭新的经营方式遍地开花;曾经萎缩退出的传统行业,又以崭新的体制机制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安化清塘山农供销社十年磨砺、艰苦创业的丰硕成果,是他们浴火重生、化蛹为蝶的真实写照。
1955年,清塘供销社成立。它如何能实现60年(从成立到现在)保持“红旗不倒”,实现完美蜕变?
 
盘活资产:从“卖血”到“造血”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清塘供销合作社200余名职工陆续下岗,破产重组后,10余万元的门店收入依然入不敷出,连职工养老保险缴纳都很困难,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难以为继。
2006年,清塘供销社破产重组,改名清塘山农供销社,以刘斌为首的新一届班子决定,必须走盘活资产不卖地、开放开发谋发展的路子,实现从“卖血”到“造血”的转变。
按市场经济规律搞项目建设,必须实施阳光操作。在盘活资产过程中,清塘山农供销社采取开放办社、联合合作等多种方式谋求发展。招商引资时,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决定重要事项,并公开招投标确定合作对象,“只认钱,不认人”,杜绝个人得利、企业吃亏的现象。清塘山农供销社破产重组时,门店每年租金不到15万元,连职工的养老保险金都缴纳不上。新一届领导班子认为,这些门店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益,所以打破了原有门店“对内招租”的格局,公开面向社会招租。去年5月,镇区23个门面公开招租,收入增加到了41.9万元。
尽管前些年经营业务严重萎缩,但供销社在各地的很多资产都处于“黄金地段”,升值空间巨大。清塘山农供销社决定,通过项目建设,带动资产升值,让闲置的“老母鸡”重新“生蛋”。2013年,他们组织职工共同筹资500多万元,自主报建,成功对镇区原饭店改建,修建了一幢集营业和办公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去年1月,通过公开向社会招租,供销社年平均增加收入达80多万元。
 
网络建设,从“单一”到“多元”
独木难支。对于没落的清塘山农供销社来说,要恢复往日生机,必须改变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流通网络。
新综合楼竣工后,安化县新一村商贸有限公司进驻并投资600多万元开办生活超市,开业首日营业额达60多万元,大大便利了当地农民群众,反响良好。新一村超市项目的成功,为清塘山农供销社项目建设积累了经验,极大地鼓舞了供销社干部职工的士气,连续两年,他们还引进了新阳光超市,并以这两家超市为龙头,在全镇发展了12家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点。另外,清塘山农供销社依照县委、县政府“3+2”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供销社参股的鱼水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园基地800余亩,解决劳动力80余人,去年产茶约50吨。
完善网络,拓展项目,带来经营上的质的飞跃。目前,清塘山农供销社资产总额约5000万元,在镇区有50多个门面、1栋综合大楼、1个分社、1个油库,直接参股或控股2个大型超市,2个茶业专业合作社,2个综合服务社,还拓展了农资经营、庄稼医院、废旧收购等项目,企业年净收入达140万元。

信息来源:供销社

《益阳日报》重整旗鼓 化蛹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