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作社可以撬动一个大产业

时间:2014-08-14   【点击量:

 
一个合作社可以撬动一个大产业
—— 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益阳市供销合作社郭年山
2014 年7月
 
桃江县世林竹笋合作社是由桃江县花果山人高最华和赫山区兰溪人陈世林牵头组建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最华常年从闽笋主产区福建省建瓯市采购干笋供应益阳及湘中、湘北地区,每年采购量达100万斤以上。陈世林是益阳世林食品公司董事长,公司主要产品鸡汁脆笋年销售达5000万元左右,是笋干加工大户。高最华在长期从产地采购笋干的同时,耳闻目睹了建瓯竹农靠竹致富、靠笋发财的现实,经过考察,确认桃江的竹林资源和建瓯的品种相同,地理条件相似,完全可以改造成笋竹两用林,开发竹笋资源的潜力巨大,于是就向当地竹农学习了笋用林培育技术。2008年初高最华回家乡动员亲朋戚友和自己一起搞笋竹两用林培育,谁知话不投机,亲朋戚友都说他是个“宝”,“笋子是不能挖的,挖一根笋就少一根竹”。在这种情况下,高最华便邀请陈世林共同创办笋竹两用林基地,用样板来感化桃江竹农。2008年5月两人合伙承包了桃江县林科所759亩竹林,搞起了笋竹两用林建设, 2009年6月成立了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吸收了不同乡镇的10多位竹农加入合作社。经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培训推介、专业合作,带领和引导竹农开发、培育笋竹两用林26400多亩,示范基地分布全县10多个乡镇,合作社样板基地每亩竹林收入达到了2100多元,是常规竹林收入的10倍。调查认为,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开发竹笋资源的成功实践已经给桃江竹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推动我市又形成一个新的特色产业——竹笋产业。
一、成功的实践
(一)建设样板基地。“做给竹农看”,是合作社的第一大举措。发展竹笋产业,首先遇到的是竹农传统观念的阻力。在竹农的心目中“挖了一个笋就少了一根竹”、“挖了冬笋没春笋,挖了春笋没竹林”,对世世代代经济收入主要靠砍竹卖竹的桃江竹农来说,大规模的修山挖笋被认为是劳民伤财。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在成立之前就决定先建好自己的样板基地,以样板基地的实际成效来影响竹农。从2008年5月开始,合作社经过修山垦复,推广护笋养竹、抚育施肥、合理砍伐、科学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竹林管理配套技术,到2009年3月,经培育后的竹林基地满山竹笋破土而出,竹笋数量和笋材质量较以前大大提高。2010年春,基地鲜笋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加上冬笋和竹材收入,每亩竹林收益达1000元以上,是过去的5倍。2013年每亩竹林产值已达2100多元。每年挖笋季节,合作社便组织竹农到现场参观,雇请竹农参与挖笋。凡是到了现场的人,看到了笋丰竹茂的现实,深深的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合作社的竹林基地无形中在竹农心中树起了样板。
(二)培育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基地是合作社采取的第二大举措。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合作社动员和指导入社社员在各自乡镇发展示范基地,从2010年开始,在每年的春笋采挖加工季节,合作社组织100多名竹农进山挖笋,实地指导竹农掌握挖笋技术,让竹农亲身感受竹林改造对竹笋产量和竹材质量带来的显著变化,并通过竹林改造前后的收入比较,增强竹农对笋竹两用林基地培育的信心。在合作社的带动和指导下,许多竹农自觉地对竹林进行培育改良。到目前为止,有15名合作社社员分别在松木塘、马迹塘、灰山港、三堂街、鸬鹚渡、石牛江、武潭、桃花江等10个乡镇建立上规模的示范基地20个,面积12600多亩,其中进入产笋期基地13个,面积7600多亩,已完成前期施工的示范基地7个,面积近5000亩。已形成年产5万公斤以上的竹笋基地3个,0.5-1万公斤的竹笋基地17个。合作社成员陈小军2011年以前还是益阳裕华水泥有限公司的老板,如今他改旗易帜,投资400多万元在桃江灰山港镇铁矿坳村和滩口上村建起了1000亩的笋竹两用林基地。以前做建材生意的肖学文2013年投资200多万元,在马迹塘镇建起了年加工200万公斤鲜笋的竹笋加工厂,自己拥有近2000亩的笋竹两用林基地,2014年自产竹笋14万公斤,收购鲜笋7万公斤。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产加销一体,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合作社的影响下,示范基地周边还有300多户竹农自发培育笋竹两用林13800多亩。目前,竹农跟着合作社干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三)组织学习培训。合作社响亮的提出了“山当田耕,竹当菜种”的口号,这是笋竹两用林开发的最新理念,也是提高笋、竹产量最有效的办法。2009年以来,合作社通过组织现场参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等形式,让干部和竹农树立开发竹笋的新观念,掌握笋竹两用林培育、竹笋采挖、笋干加工技术。一是组织各阶层人士赴福建建瓯参观学习,现场感受建瓯在笋竹两用林培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近四年来发动和组织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林农共10批次178人次赴福建建瓯参观学习。其中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桃江县委、县政府几届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和乡镇主要负责人先后赴福建参观学习。2013年底,合作社组织50多名竹农赴福建建瓯现场参观、采挖竹笋。二是举办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四年共举办培训班20期, 培训学员23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200份。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在生产关键时期,合作社都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几年来,合作社共派技术人员到各基地和加工现场指导达200多人次,有时还专门聘请福建技术人员到桃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大大增强了桃江县各界人士对发展竹笋产业的信心,提高了开发竹笋产业的积极性。
(四)指导专业合作。笋竹两用林培育要实现高产高效,投入是关键。特别是前期投入较大,第1—3年每亩投入达2000元。前几年投入多,收入少,竹农积极性不高,这是发展竹笋产业最大阻碍。为此,世林竹笋合作社采取两条途径来抓推动。一是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竹农”的模式,合作社在前期吸收了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市场经营能力的能人为合作社成员,并通过合作社成员建立示范基地,吸引竹农参与。目前形成的26400多亩竹笋基地都是采用这种形式来带动的。这样,既减轻了一家一户投入的压力,又调动了竹农的积极性,使竹笋生产充满活力。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竹农在生产、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上得到了保障。合作社承诺保底价收购竹笋产品,同时也允许竹农根据市场行情自产自销,既确保了合作社能收到足够的原料,也解决了农担心竹笋产品市场销售问题。二是组建新的专业合作社。为了推动竹笋产业的快速发展,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以自身发展的经验,指导社员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社。目前,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模式已在桃江县桃花江镇、马迹塘镇、三堂街镇、武潭镇、灰山港镇等地推广,新发展6家竹笋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360多户。同时,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正在筹备组建桃江县竹笋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继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合作,更好更快的推进桃江竹笋产业的发展。
(五)争取各级支持。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以及示范带动作用的凸现,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合作社成立之初,桃江县林业局给予高最华最大的信任,同意将县林科所的竹林承包给合作社经营。2009上半年市委农村部指导高最华牵头组建了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时任市委常委、市委分管农业的徐耀辉同志亲自参加了合作社成立大会,给予了合作社极大的鼓舞。2012年7月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陈德礼在副市长彭建忠同志的陪同下赴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考察,传达了时任副省长徐明华“桃江要大力发展竹笋产业”的指示,要求市县供销合作社大力扶持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把桃江竹笋产品培育成为继湖南“湘棉”“湘茶”“湘莲”之后又一个湘字品牌——“湘笋”,把桃江竹笋资源培育成竹笋产业,并安排了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社加强基地建设。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竹笋产业的发展,副市长谢寿保同志率领市直相关单位及桃江县、安化县相关负责人赴建瓯考察学习,先后几次深入桃江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亲自在桃花江镇道关山村办点示范。历届桃江县委、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竹笋产业的发展,多次组织县级领导和乡镇领导分批次到福建建瓯参观学习,从领导层面上解放了思想,并号召全县大力开发竹笋资源、发展竹笋产业。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按照“服务特色产业”的要求,明确了专人帮助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开展工作,从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项目建设、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技术培训、推广过程中,得到了桃江县林业局、县林科所的大力支持。世林竹笋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桃江竹笋产业成长的过程是各级各部门支持培育竹笋产业的过程。
二、深远的意义
桃江有竹林92万多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9.2%,竹林资源是桃江最大的农业资源。与福建建瓯市(县级市)相比,竹林资源差不多,竹笋培育的自然条件也差不多,但建瓯市的笋用林面积达到了85万亩,竹笋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5.1%,竹笋加工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37.6%。桃江县望尘莫及,无法相比。因此,大力发展竹笋产业,是桃江县发展竹产业的破题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潜力所在。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意义深远,引人深思。
一是带来思想观念的更新。竹林只能砍竹,不能挖笋是桃江竹农的固有观念。通过修山除杂、松土除蔸、科学施肥、留笋养竹、合理间伐、病虫防治等技术措施,竹农发现笋竹两用林不仅对竹林没有影响,反而使毛竹的品质得到重大改良,竹笋产量和竹材质量大幅提高,农收入也较以前大幅增加,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竹笋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利好的现实,深深的教育了竹农以及乡村干部,几千年形成的笋子不能挖,挖一根笋就少一根竹的传统观念被彻底打破。思想观念之变带来了行为之变,竹农由开始的抵制、怀疑、观望到现在的自觉实施、踊跃参与,为竹笋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带来生产方式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市绝大多数农对竹林采取的是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方式,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科学的施肥、间伐、垦复,导致毛竹品质低、产量不高。砍竹卖竹是竹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按目前每百斤毛竹38元的市场价计算,剔除砍伐、运输成本,最后只获得200元/亩左右的经济收入,只相当于到外面打一天工赚的工钱,很多农宁愿将竹林低价承包给别人,自己外出打工,也不愿在竹林培管上增加投入。过去,桃江竹材加工主要停留在生产竹胶板、竹凉席、卫生筷等粗加工层面,对竹材的利用率低,对环境的污染大。加工一床竹凉席要几十道工序,但纯利润只有30来元;有些地方竹凉席加工企业多,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工业废水横流,气味刺鼻,周围老百姓苦不堪言。竹笋生产程序与竹材加工截然不同,可以是山上挖笋,山下加工,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加工过程不需使用任何化工原料,绿色环保,对环境无任何负面影响;培育笋竹两用林基地,林农既可挖笋,也可卖竹,竹林资源可得到科学利用,竹笋加工收入是竹材收入的几倍、十几倍,是一件促农增收的大好事、大实事。
三是带来产业内涵的更新。福建省建瓯市从1990年开始着力发展竹笋产业,笋竹培育和竹笋加工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2012年该市实现竹业社会总产值61.9亿元,竹产区农民人均销售笋竹收入36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1%。全市共有笋竹加工企业369家,其中年产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3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29.7%。笋竹加工规模企业实现产值51.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的37.6%,有18家企业年产值过亿元,有出口经营权的笋竹企业20家,2012年笋竹产品直接出口创汇920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的53.4%。基本形成了一个绿色环保、资源节约、科技含量高、可持续发展的竹笋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相比之下,目前我市竹产业主要依靠竹材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也很大,竹林资源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大力发展竹笋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竹笋深加工龙头企业,对调整我市竹产业结构,更新竹产业内涵,挖掘竹林资源潜力,真正做大做强我市竹产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预计,10年左右的时间,桃江笋竹两用林将发展到50万亩以上,仅竹笋加工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将成为继我市黑茶产业之后又一新的特色产业。
四是带来增收措施的更新。农民增收靠什么?一直是困扰农民自己和各级政府的难题。在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现在见效最快的是外出打工,农民离乡背井外去打工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竹林资源是桃江县最大的农业资源,而且是最具增收潜力和可永续利用的资源。如果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可容纳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竹林子致富”的目标。桃江农村,一般家庭有10—30亩不等的竹山,现在基本上处于半荒芜状态,每亩收入一般200元左右,而进行笋竹两用林开发,经过4年培育,一般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高的可达5000元左右,一个劳动力可经营50亩竹林,而且笋竹两用林培育与笋干加工最适合一家一户经营。因此,竹笋产业的发展将促使外出打工的农民逐步返乡从事竹笋产业。可以预计,在近5年内桃江县将出现一个农民工返乡回流高潮。
三、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乡镇要把竹笋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竹笋产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要认真总结竹笋产业发展的经验,加强示范、强力推进,形成发展竹笋产业的浓厚氛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供销合作社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要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培育笋竹资源。基层林业机构要把竹笋产业的发展作为主要工作职责。
2.加强政策扶持。一是要制订五至十年全市竹笋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加快全市竹笋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竹笋产业作为继黑茶产业之后的重点产业来扶持。在基地建设、技术推广、科研培训、产品流通、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竹笋产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竹笋产业发展,包括竹笋食品加工、笋竹两用林基地改造、培育,竹林机耕路改造、竹笋交易市场建设等。争取用3-5年时间全面硬化竹林区道路,5-8年时间搞好基地的改造和培育。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3.加强技术推广。林业部门要认真总结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规程,要利用现有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竹笋技术培训和竹笋产业发展宣传推广力度。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竹笋专业培训队伍,加大对笋竹两用林培育和竹笋加工的技术指导,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把竹笋资源培育技术普及推广到千家万户。
4.加强合作指导。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县供销合作社要大力引导发展竹笋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带动千家万户开发竹笋资源,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市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指导建立更大规模上的联合,在现有竹笋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以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组建全市竹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户入社、社联合”的格局。联合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金、人才整合功能,共享技术、资源服务,共创产品品牌,共办加工实体,共拓销售市场。同时,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竹笋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5—1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竹笋产业龙头企业。要用好“湘笋”品牌,以品牌效应拓宽我市竹笋产品市场空间,增强带动能力。要根据竹笋产业发展需要,逐步规划建设竹笋产品商贸物流园区,打造竹笋展示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为我市竹笋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信息来源:供销社

一个合作社可以撬动一个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