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点击数: 时间:2022-02-18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国家发展绿色转型、全球环境治理合作等,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包括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内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处于关键节点的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通往清洁美丽世界的正确方向。 一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最新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 新时代,面对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自然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鲜明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2021年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用“六个坚持”全面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书写了令世人瞩目的“绿色答卷”。全国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一万多处,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精品案例;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三十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卫星图像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意味着全国森林面积净增1266.14万公顷,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和2019年,植被生态质量和固碳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地表变绿、固碳能力显著增强,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传承借鉴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智慧,汲取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着手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当代突出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创造性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方面。实现全面小康“要求我们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指明了国家发展方向路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得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标志。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这些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