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发展论坛

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产业

——对我市建筑业发展的统计分析与思考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6-12-02 16:3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胡文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随着国家和建筑业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改革政策密集如雨,行业新生态在“大破大立”中逐渐形成,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行业“深度洗牌”的风潮已经到来。在新常态下,面对行业环境不佳的局面,企业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方面的探索必不可少,采取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建筑市场环境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产业,推动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市建筑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我们如何应对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困难,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继续保持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有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

一、我市建筑业的现状与特点

全市共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95家,劳务分包16家企业,资质以外企业237家(资质以外企业数据为2013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筑企业从业人员7.4万人,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6.41万人,占87%。95家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资产总计120.2亿元,负债27.5亿元,资产负债率22.9%。91家有工作量的企业,今年1-3季度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1.3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速为7.5%,居全省第6位,高于洞庭湖地区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14亿元,产值利润率2.9%;税金总额8.75亿元,产值利税率6.2%。

(一)我市建筑企业的整体特征

1、大企业支撑作用明显。1-3季度,全市5家一级、16家二级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8.34亿元,占总产值的76.5%。高资质企业充分发挥规模大、技术设备力量雄厚的优势,推动我市建筑业快速发展。

2、建筑工程占行业主体。从行业结构上看,1-3季度全市完成建筑工程产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 94.3 %;完成安装工程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7.1%,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 1.8 %;完成其他产值5.49亿元,同比下降25.2%,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17.9%。

3、签订建筑合同储备充足。1-3季度,我市签订建筑合同额23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本年新签建筑合同额168.88亿元,同比增长5.8%。合同额持续增长,夯实了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后劲,为全市建筑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我市建筑企业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

1、房屋建筑多,建筑安装少。从我市95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的行业分组来看:全市拥有房屋建筑企业60家,占全部建筑企业的63%;土木工程建筑业23家,其中: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13家,水利和内河港口工程建筑8家,工矿工程建筑2家;建筑安装业2家;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10家。

2、私营企业多,国有企业少。私人控股企业62家,占全部建筑企业的71%。

3、中心城区多,县级地域少。中心城区共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1家,占全市的42%。

4、小微企业多、大中企业少。全市建筑业中型企业只有26家,占全部企业的27%;小微型企业69家,占全部企业的73%。

(三)我市建筑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1、建筑业增加值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57.55亿元,比2008年增长1.75倍。

2、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2015年全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27.5%,比2008年增长1.33倍。

3、上缴营业税金及附加逐年增多。2015年,全市上缴营业税金及附加达7.93亿元,比2008年增长1.43倍。

二、我市建筑业发展中突出问题与制约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投资增速乏力双重因素影响外,我市建筑规模小、资质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外地市场萎缩、企业人才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在新政实施后,建筑业正由劳动力密集型竞争逐步向资金密集型、高技术型竞争过渡,建筑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逐步集中在专业突出、资本雄厚、管理先进、技术装备程度高的大型建筑企业之间展开。我市建筑行业受到冲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1、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近年来,我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速虽然高于全国和全省发展水平,但增速呈现回落趋势。

2、有工作量建筑企业明显减少。2008年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有111家进入统计数据库,到目前只有95家,有工作量的只有91家。市场经济无情地区分了资质高低施工企业的利弊:资质高、资信好、融资能力强的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资质低、资金实力不强、垫资能力弱的低资质施工企业就处于明显弱势。

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开始下降。今年1-3季度,我市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92.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2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5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7%。

4、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大幅萎缩。今年1-3季度,我市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为8.42亿元,同比减少3.68亿元,下降30.4%。其中,11家国有及控股企业完成3.97亿元,同比下降62.6%。

5、企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市建筑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等等。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6.41万人中,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只有8089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2.6%,一级建造师387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6%。企业施工人员队伍大部份是农民工,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足,技术创新水平低,建筑企业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小、资质低是制约我市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低资质建筑企业很难在建筑业市场生存。长期以来,我市建筑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依赖低人力成本和以包代管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市手工作业多、工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工人工作条件差。全市三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74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77.9%,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68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23.5%。随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对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不高,技术装备落后,经济规模偏小,以致部分建筑企业签不到合同,抢不到工程,开工不足,制约全市了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2015年1月1日新的建筑业资质标准开始实行后,我市部分中小建筑企业步履艰难,岌岌可危,达不到资质标准,很难在建筑业市场生存。

2、低资质建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观存在。低资质建筑企业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但低资质建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观存在。一是低资质施工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金融机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对低资质施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低资质施工企业的管理组织和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粗放经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利润空间小,是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其流动性大、信用度低、净资产小以及贷款“小、急、频”的特点常常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高风险,是融资难的外部原因。二是融资成本高。一方面低资质施工企业在取得贷款时,一般比基准利率至少要上浮20%,另一方面,低资质施工企业在没办法融资的情况下,只能高利率向民间借款,但这些借款只能以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计算的利息计入成本,高出部分利息只能用税后利润支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要改变低资质施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除了要求其强化自身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开源节流外,完善现行信贷管理体系,优化监管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也非常重要。

3、工程拖欠款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低资质企业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应收工程款16.5亿元。应收工程款居高不下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压力。由于资金大量被拖欠,企业额外承担了因拖欠工程款所造成的银行贷款利息等费用,增加了成本费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些企业持谨慎、保守的态度承接工程,对于资金要求较高的垫资项目,在核算资金成本的前提下,有选择性进入,对于资金不到位、长期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工程不予承接,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4、“营改增”后,税负短期明显上升,同时也加剧了低资质企业的生存危机。今年以来我市在“营改增”后,建安税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我市建安税达3.87亿元,同比增长30.4%,资阳区增长1.12倍,南县增长104倍,赫山区增长73.6%,桃江增长52.3%等。但“营改增”不单是一个简单的3%营业税与11%增值税的变化,其实质是一次改革企业经营管理的大洗牌。包括材料采购、甲方供料、机械租赁、经营承包方式、工程结算与付款方式以及同一纳税企业中不同工程项目、不同时间段、不同内部核算单位之间的销项税的配比问题等,需要通过“营改增”倒逼企业加强自身管理、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须加快转变内控管理和发票管理才能从营改增的巨变中游刃有余。而我市挂靠的低资质中小型建筑商因为缺乏议价能力,无法将税负转嫁到下游企业,在未来很可能面对险恶的生存危机。

三、决策参考

建筑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新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将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与消费,也将有力地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虽然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筑企业发展面临压力,无论是经营方式,还是经济化管理任务,以及产业布局都有待提升,然而建筑市场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同样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将带动能源、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市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建设,棚户区改造力度空前,“两供两治”、地下管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建筑产业新的市场。当前环境下,建筑企业唯有精准定位、尽快转型,才能实现华丽转身,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彷徨等待只能意味机会丧失,也终将成为时代的弃儿。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发展平台,积极应对“营改增”挑战,企业还是能够抓住发展机遇的。

(一)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功能

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方面给予我市建筑业企业必要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功能。

1、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全力培育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晋升特级、一级资质企业。促使企业加快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钢结构、智能化、消防、环保、园林等专业方向发展,拓宽专业覆盖面,尽快形成一批“高、精、专”企业。

2、要强化外地企业落户我市的奖励措施。凡具备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外地建筑业企业将总部迁入并注册落户我市的,除享受市级有关鼓励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外,依据资质等级分别给一次性奖励。

3、要深化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主营一体化发展。就是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的优势,从勘察、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管理、项目调试方面,做强做优主业,这是关键。其次是坚持多元化经营。就是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有条件的可向非建筑领域渗透,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加强资本运营。除了目前开展的房地产业务外,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道路,树立“不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维,选择某一银行建立银企联盟,推进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金融资本采取BT、BOT、PPP等模式支持总承包业务冲刺,抢占高端市场,实现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在建筑企业层面要提升产业层次

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形势和市场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要顾此失彼,为转型而转型。要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

1、要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整体实力。企业要增加核心技术储备,促进建筑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扩大高资质企业数量,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加大对中小建筑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盲目竞争。

2、把主业做精,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准确定位,挖掘和发展自身擅长的业务领域,把主业干精,把实力做强,以谋求长足发展。不断加大建筑市场的开拓力度,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抢占外地市场,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

3、要大力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大多数企业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相对薄弱,依靠的是常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程质量水平没有很大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要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更新技术装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推动其健康发展。

(三)着手六个转型,实现我市建筑产业新发展

面对新政策、新市场、新技术、新机遇,我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建筑企业需要六个方面转型,实现新发展。

1、经营模式转型:面对新政策和新监管方式,联营挂靠不久的将来会被终结,企业需要从联营向直营转型。

2、管理模式转型:直营模式需要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决定企业从联营挂靠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3、区域范围转型:面对即将到来的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建筑企业需要从区域市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转型,从大中型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转型。

4、承包方式转型:建筑市场将会出现大者越大、强者越强的竞争格局,每个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么你做很大,要么你在某一领域做的很强,这决定建筑企业需要从施工总承包模式向工程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两极转型。

5、项目角色转型:面对大力推动PPP模式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需要从单一施工角色向投融资+施工双重角色转型。

6、生产方式转型:传统生产模式成本逐渐上升,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成本逐渐下降,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终将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这决定建筑企业必须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这是没有选择的,但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总之,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形成和实现规模大、资质高、主业稳、专业优、品牌强五大板块的产业格局,促进全市建筑业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作者:胡文武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