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蔬菜产销形势分析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6-07-19 10:02 浏览量:
字体: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转观念、调结构、强基础、抓关键”的发展思路,切实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努力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确保了生产稳定发展。同时,随着本地蔬菜产品上市步入旺季,蔬菜价格也回归合理区间。

一、蔬菜生产现状及特点

预计2016年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为92.76万亩,蔬菜总产量为194.26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和7.2%。

㈠加大投入培育基地。全市把培育基地作为促进蔬菜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蔬菜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市政府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奖励给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同时每年安排30%以上物价调节基金用于蔬菜基地建设。目前全市蔬菜基地发展到47万亩,比2011年增加近10万亩,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0个,种植面积近2万亩,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蔬菜单产比普通种植高20%。

㈡专业发展延伸链条。为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水平,我市把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作为突破口,帮助规范规章制度,在技术培训、争资立项、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目前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06个,入社农户3.62万户,规模化经营生产面积8.45万亩,规模化经营面积占到蔬菜生产总面积的21.1%,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为蔬菜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蔬菜加工企业达244家,实现年加工产值19.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在全市建成冷藏库86个,库容量达2.5万吨,南县武圣宫菜苔、下柴市冬瓜、大通湖南瓜、沅江芦笋、桃江干竹笋、安化山野菜等成为益阳蔬菜知名品牌。如安化佳镔碧源果业有限公司开发野生菜加工品种10个,形成年加工产品6000多吨生产规模,其中开发的野生小竹笋、洋荷、松菌、蕨菜、淮山、百合等产品畅销全国及日韩。

㈢产销对接搞活市场。全市把抓好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作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打造集冷藏配送、批发零售、民间贩运于一体的销售体系,加快益阳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红联市场建设,积极推行网上营销,网上微信代理营销、直供营销和连锁营销,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与超市、农贸市场、便民利民店、宾馆酒店建立产销对接紧密关系。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综合批发市场15个,产地要素市场4个,开通网上营销企业30多个,网上微信代理营销企业1个,直供营销企业183个,为活跃农副产品的流通、方便市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资阳区远鹏蔬菜生态农场开通网上微信代理营销业务,成效显著,目前已有1600多一级微信代理商,微信客户达近10万户,日销售量达8吨。

㈣加强管理提升质量。全市以国家标准园建设为契机,不断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分等分级和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强化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载体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合理分工,做到了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蔬菜生产质量。今年省、市两级农业委对全市蔬菜各开展了1次例行监测,分别抽检蔬菜40批次和648批次,农残合格率为97.5%和99.5%,均符合国家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上半年蔬菜价格运行情况

春节过后我市蔬菜呈现传统“春淡”,本地蔬菜上市量明显减少,市场供应以外地调入为主,蔬菜价格整体上扬。从四月中旬开始,随着本地蔬菜逐步进入生产旺季,价格呈整体下降趋势,逐渐回归到合理区间。

㈠3月蔬菜价格高位。市发改委对16种蔬菜监测的结果显示:3月底16种蔬菜的均价为5.4元/斤,环比上涨1.6元,提高42%,同比上涨2.1元,提高64%。其中青椒、尖红椒上涨幅度最大,分别上涨5元、6元,茄子持平,黄瓜、韭菜下降。

㈡4月蔬菜价格回落。4月底16种蔬菜的均价为4.1元/斤,环比下降1.3元,降幅24%;同比上涨0.4元,涨幅13%。其中南瓜价格上涨0.5元,白萝卜、西红柿、包菜持平,其余12种蔬菜品种价格均有下降,青椒和蒜苗分别下跌4元、8元,下降44.4%、80%。

㈢6月蔬菜价格降幅加快。6月中旬16种蔬菜均价为2.9元/斤,比3月底下跌2.5元,下降46.3%,其中大白菜、黄瓜、青椒、包菜、豆角降幅超过50%,预计后市蔬菜价格将呈小幅下降。

三、当前蔬菜生产面临的不利因素

㈠阴雨寡照诱发病虫。去年冬季气温偏高,病虫越冬基数相对较高。4月以来,全市降雨量逐渐增多,第二季度平均降水量627.9mm,较常年偏多8%,田间湿度加大,一些通风透光较差的地块病虫害诱发,造成减产。第二季度全市蔬菜单产比上年同期下降2.3%。

㈡科学施肥渐行渐远。近年来以增产为核心的种植业在依托先进科技的同时,还依靠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蔬菜种植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氮肥为例,正常情况下每亩蔬菜纯氮使用量为40公斤,而部分菜农们为了获取高产高效,每亩纯氮施用量超过100公斤。盲目施肥将导致土壤板结,致使土壤质量明显下降。另外,蔬菜中使用禁限农药和激素的现象时有发生,且由于农贸市场摊位分散,经销方式不规范,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溯源。

㈢生产流通经营粗放。目前我市蔬菜生产、流通等环节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在品种结构方面,“大路”菜种植占主导地位,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蔬菜面积较小,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在生产经营方面,一方面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且基地较为分散,设施化水平仅12.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另一方面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融合度较低,蔬菜加工比例不到15%,且外销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保鲜增值方面,包装、保鲜、冷藏产品占比不到10%,延伸增值能力低,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

㈣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尽管我市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上升为种植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但其科技推广体系没有随着产业的发展而相匹配。一是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少。县、乡两级中仅赫山区、桃江县县级配备了具有专业生产技术的人员指导工作,导致大产业、少科研的局面,影响蔬菜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从事生产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201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8.9年,比城镇低2.7年,且农村青壮年中有知识、懂技术的大量外出,制约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三、稳定发展蔬菜生产的建议

㈠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信息监测。农业部门要加强蔬菜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管理,及时掌握生产形势的变化,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菜农科学安排茬口,以稳定消费者“菜蓝子”价格;二是建立应急储备制度。各地要以速生叶菜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和生产主体相结合的蔬菜动态储备制度,按照重点保障供应城区的要求,落实“藏菜于地”动态储备计划;三是建立速生菜种子储备制度,确保灾期、淡季市级叶菜生产功能区应急生产的种子需求;四是建立应急生产和上市机制。对于已确定的蔬菜基地,农业部门要与建设主体签订责任书,明确动态储备基地蔬菜上市的时间和价格,特别在蔬菜供应紧张时,要优先满足中心城区需求。

㈡加强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各地要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同时,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蔬菜基地,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㈢搞好产销对接。一是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和农贸市场直销专用摊位,减少流通环节;二是以生产加工为基础,以网上订购和物流配送为抓手,探索蔬菜产品直接进入餐饮、团体单位和居民消费领域的“网上直销”或“网上宅配”;三是全面落实蔬菜绿色通道政策,着力解决基地蔬菜直供直销运输车进城和停车难等问题。

㈣推行生态模式。按照“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生态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蔬菜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体系,禁止使用高毒残留农药,普及低毒、低残留、高效及生物农药,大力推广“家畜禽+沼气+蔬菜”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提升蔬菜产品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作者:林志平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