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益阳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5-11-09 09:02 浏览量:
字体:

  今年以来,益阳市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着力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一、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㈠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增速比全省快0.1个百分点。一是蔬菜生产形势较好。蔬菜播种面积达130.76万亩,总产量261.29万吨,分别增长6.1%和7.3%。二是茶叶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茶园基地建设2.7万亩,茶园面积达37万亩。全市茶叶初制加工5.58万吨、精制加工7.2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9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9%、18.4%。三是牛、羊持续高价高效。今年以来牛羊价格继续处于高价位水平。牛肉市价为76元/公斤,羊肉70元/公斤,养殖户出售1头牛可获利3000元,一只羊可获利600元,促进了生产。全市出栏牛16.79万头、羊31.87万只,分别增长4%和4.4%。四是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33.07万吨,增长7.8%。

  ㈡农民收入高于全省水平。全市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6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15元,比全省高1285元,居全省第六位。一是工资性收入为3343元,增加282元。主要是本地从业的人数增多,得到的现金收入增加;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3670元,增加579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为1763元,增加409元;三是非生产性收入1947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6元,主要是利息和红利收入下降。

  ㈢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全市把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中,促进同类企业或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5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5.5%。粮食、棉麻、林业一直以来是益阳市农产品加工的支柱性产业,茶叶作为朝阳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㈣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取得了好的成效。一是推进驻村扶贫。全市向重点贫困村派出了帮扶工作队和村第一支部书记,基本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全覆盖。其中主战场安化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驻村帮扶共投入扶贫资金2085万元,启动贫困村扶贫项目74个;二是启动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安化县是省定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县,今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统一的贫困农户小额信贷信息平台,贫困农户评级授信面达100%。设立了额度为300万元的专项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县信用联社计划今年投放金融产业扶贫贷款3000万元,目前完成计划的72%以上;三是推进产业扶贫。全市充分利用竹林、茶叶、芦苇和乡村旅游等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如桃江县2015年进入省扶贫重点产业项目县,在省安排项目资金100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配套省扶贫资金的50%,该项目实施可帮助1000人脱贫。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㈠种植业增产增效难。今年的气候适宜,风调雨顺,大宗农产品实现了增产,但由于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波动幅度较大,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种植效益下降,农业增产增收难。今年全市油菜籽产量达23.6万吨,比上年增加1.04万吨,但市场收购价格从上年的每斤2.5元降到了1.8元;早稻收购价每百斤127元,比上年低15元;晚稻每百斤134元,比上年约低20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植户积极性。

  ㈡生猪发展后劲不足。受前段猪价长时期低迷的影响,一方面部分规模养殖户心存余悸,填栏不积极,有的散养户甚至退出,另一方面母猪淘汰速度快于更新,影响仔猪供应,造成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存栏和能繁殖母猪呈下降趋势,至前三季度生产仍处于低点。全市生猪存栏363.92万头,比上年同期下降3.5%,能繁母猪35.47万头,下降4.9%,预计短期内生猪养殖恢复到历史水平有一定难度。

  ㈢农业生产缺乏青壮劳力。目前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务农劳动力老龄化成为农村普遍现象。如沅江南大镇康宁垸村,全村有劳动力700人,但在家务农的不到30%,且年龄集中在40-70岁之间,农忙时由于缺少劳力,影响产品及时收获,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影响现代农业进程。

  ㈣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尽管益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一是基层扶贫机构不健全。目前基层扶贫机构普遍存在经费少、人员少、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如重点县安化虽在乡镇设立了扶贫工作站,明确了分管领导,配备了扶贫专干,但由于乡镇人员编制有限,分管领导和扶贫专干都是兼职人员且变动频繁,扶贫工作站有名无实,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精准扶贫的要求;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由于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不足、加上金融机构对贫困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审核严格,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三是扶贫攻坚任务重。现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六年时间,而每年的减贫任务却有5.6万人,而上级投入较少,本级财政乏力,扶贫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扶贫攻坚进程。

  三、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建议

  ㈠抓好秋冬农业生产。一方面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各地要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利用当前晴好天气,切实加快对成熟秋收作物的抢收工作,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丰收果实及时入库。另一方面及早部署好秋冬种生产。保证秋冬种植面积落实,不断优化生产布局,精心创办示范样板,确保全市落实秋冬种任务面积392万亩,其中油菜190万亩、蔬菜80万亩、冬粮25万亩、绿肥95万亩、茶叶2万亩。

  ㈡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生猪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重点扶持标准化基地、龙头企业等设施建设,巩固生产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猪生产、销售、市场价格等方面的预测预警机制,为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科学发展,规避市场风险。金融机构要创新服务机制,对规模大、辐射能力强、资信良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给予贷款政策倾斜,帮助其稳定发展生产。

  ㈢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针对目前农村劳力大量转移的现状,各级要毫不松懈的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民以托管、互换、租赁、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

  ㈣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各级要加大扶贫工作指导力度,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要求,立足行业、部门和社会项目资源优势,坚持把优势资源向贫困村倾斜,项目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切实解决好贫困对象发展过程中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的难点和突出问题。将科学减贫、驻村结队帮扶、纳入督办范围,明责任、明目标、明任务,不脱贫、不脱钩。定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督办检查,严格落实检查情况通报制度,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门户网作者: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