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安化县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5-05-18 11:40 浏览量: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局办、直属机构,各垂直管理单位:

现将《安化县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化县人民政府

2015年5月13日

安化县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

为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 (2014-2020年)》、《益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以及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加 快安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安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宜居宜业为目的,以城 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 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依托安化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科学合理使用稀缺土地,建设具有安化特色 的新型城镇、魅力城镇群。

2.发展目标

——城镇化健康有序。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镇区、县城、益阳市、环长株潭城市群转移。到2020年,力争安化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5%,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5%。

——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保护林业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规划期末安化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08%。完成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创建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形成以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雪峰湖国家地质 公园、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为核心区,覆盖安化西北部的安化“雪峰湖国家公园”,把安化县建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与天然氧吧。

——城镇布局结构清晰。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以微型城镇群为主体形态,规划形成“一核两副”城镇群为重点的新型城镇空间发展布局,开创城镇规模结构更加完善、城乡发展日益协调的新局面。

—— 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城镇规划科学性;加快新型城镇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两型”城镇建设;加速推进产城融合互动, 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提升城镇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城镇住房保障机制,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资本要素市场,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活动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表1  安化县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项目

序号

指  标

2013年

2020年

城镇化水平

1

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

26

45左右

2

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12

35左右

基本公共服务

3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

≥99

4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

≥95

5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60

≥92

6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88

95

7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11

≥23

基础设施

8

城镇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

35

9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70

90

10

城镇污水处理率(%)

45

65

1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5

60

12

城镇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4

≥50

13

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75

80

资源环境

14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平方米)

74

100左右

15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10

30

16

城镇建成区绿地率(%)

20

26

17

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

70

90

生态保护

18

森林覆盖率(%)

73.7

76.08

19

本地物种指数(%)

--

≥80

20

综合物种指数(%)

--

≥80

备注:

① 2020年目标主要参考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以及湖南省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指标体系(三类)。

②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常住人口不含16周岁以下人员和在校学生。

③ 城镇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政策性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

④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65.0-115.0平方米,新建城市为85.1-105.0平方米。

⑤ 城市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在1996年标准基础上,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PM10、二氧化氮、铅等浓度限值。

3.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本着“建国家公园、创生态名县”的总体战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

——“两型” 引领、“四化”同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 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相互协调、协同发展。

—— 优化布局、彰显特色。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各类城镇分工协作为纽带,完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尊重历史人文特色 和自然生态景观格局,保护自然风貌,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美丽城镇。

——城乡统筹、永续发展。建设城乡平等统一的要素交换平台,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安化县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加强人口管理

建 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实行居住证“一证通”,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流动 人口凭居住证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人口信息管理体系,积极配合全省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分类完善职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等信 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

5.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积极推进农业人口落户城镇。按照“优先存量、优先本县”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至2020年全县城镇原 则上全面开放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积极推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中专及技工学校毕业生,取得初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等常 住人口落户城镇;城中村的农村户籍人口、被征地的失地农民按照规定落户所在城镇;采取措施吸纳进城务工经商、购房人员及家属落户城镇。新落户安化县内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由县人民政府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享受城镇户籍人口政策。

—— 探索开展“三权”推出试点。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合法住房、集体收益分配权实行依法自愿有偿回收。 探索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融资运营平台,所融资金专项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有偿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合法住房,通过流转收益偿还融资。

6.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向本地户籍人口提供转变为向常住人口提供。争取到2020年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难题。

——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县(镇)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 范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通过电脑派位等方式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学。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普惠性学 前教育,纳入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所有高中应逐步面向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 利。

——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鼓励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保、连续参保。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等3项医保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管理。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 系。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

——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采取分类保障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公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完善商 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应当按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的10%比例配建公共租赁住房。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税费优惠等政策,鼓励社 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按规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 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促进体系,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实施农民工职业技 能提升计划,依托职业技术中专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开展政府补贴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 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7.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建 立政府、企业、个人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县人民政府应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养老、医 疗、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努力推动企业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业转移就业人口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 险费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镇。

三、强化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8.加强县域生态保护

—— 建设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建设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与生态安全保护重点示范区,加快建设六 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保护性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支持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雪峰湖 地质公园、九龙池、中国梅山文化园、蚩尤故里、茶马古道景区、辰山等自然和人文景区保护,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表 2)。

表2  重要生态功能区

序号

级别

名称

位置

备注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路镇、奎溪镇

 

2

国家森林公园

柘溪国家森林公园

云台山景区、柘溪景区、茶马古道景区

 

3

国家湿地公园

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

柘溪库区

 

4

国家地质公园

雪峰湖地质公园

柘溪镇、马路镇、南金乡

 

5

省级自然保护区

红岩自然保护区

东坪镇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林地保护。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按照《森林法》严格履行使用林地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核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认真做好退耕还林 与植树造林工作,凡25°以上陡坡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坚持林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最佳综合效益,实行林地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加强水土保持 林、水源涵养林、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岩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建设,严禁乱伐公益林,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结合的最佳 综合效益。

—— 水资源保护。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以资江流域为重点,加强柳溪、湘溪、沂溪、麻溪、洋溪等支流治理,开展生态清洁资江流域综合治理,消除点源污染,控制面源 污染。加强资江流域水产养殖的管理力度,合理规划养殖、改变养鱼观念,大力发展“保水渔业”,做到“以鱼治水”或“以鱼养水”。加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 保护湿地资源,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与调蓄水资源。

—— 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主要用 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 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 矿产资源保护。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矿产资源的 “有序有偿、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制定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规章制度,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矿山“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实现尾矿、矸石及 矿坑排水资源化;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确保工矿企业周围居民生活安定,促进工农业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环境中具有生存能力的种群,保护与建设风景名胜资源、森林公园、湿地、基本农田和生态园区,构建完整的复合生 态系统。协调安化县内外生态系统,保护乡土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对三尖杉、檀梨、金钱松、银杉、红豆杉、珙桐、云山白兰、银杏树、竹柏、楠木、香果 树、厚朴、鹅掌楸、大鲵、云豹、金钱豹、穿山甲、果子狸、黄腹角推、虎纹蛙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9.推进县域生态建设

以 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构建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大力推进“国家公园”、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廊道等生态工程建设,规 划期末安化县总体森林覆盖率达到76.08%,综合物种指数大于80%,本地植物指数大于80%,巩固已有生态公益林成果。努力将安化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 示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重点工程一  生态功能区建设

① 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珍稀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配套工程,原始次森林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移民1000户。

② 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

森林保护与维护、森林防火及病虫防治。

造林2万亩。

③ 雪峰湖湿地公园保护恢复

湿地保护站及配套设施建设;保护湿地9450公顷。

④ 雪峰湖地质公园建设

保护区域440平方公里。

新建10处基础设施以及景点和地质环保保护工程。

—— “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对安化县内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雪峰湖国家地质公园、红岩省级自然保护区、茶马古道风 景区等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优美的原生态地段,进行整合与打包宣传,倾力打造安化“雪峰湖国家公园”这一独一无二的特色名片。

重点工程二  安化“雪峰湖国家公园”建设

对安化县内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雪峰湖国家地质公园、茶马古道风景区等自然景观良好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适当的旅游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安化“雪峰湖国家公园”的整体形象。

——退耕还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以地养林。改变原有林业生产模式,合理利用林地,实施林下种植和养殖,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将林业生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灵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带动退耕还林工程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重点工程三  退耕还林

通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相结合,实现生态与民生的最佳结合和最大效益。

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新增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5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将重点布局在环柘溪水库周边、资江两岸、重点公路沿线以及生态脆弱区,促进生态改善,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和珍稀树种,形成具有安化特色的林业产业,妥善解决退耕还林补助到期后生态与生存之间的矛盾。

—— 公益林建设。安化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湖南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公益林建设工作关系到“生态建县”战略的顺利实施。规划实施生态 公益林生态补助占到总面积的50%以上,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主要分布在资水两岸、国家级六步溪自然保护区、柘溪水库、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二广高速 公路及国省干道两旁、旅游风景区、城乡周围的林地。同时加大对公益林建设的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确保补偿资金100%发放到位。

——生态廊道建设

(1)河流滨水生态带。规划沿柘溪水库、资水控制防洪堤外各50米或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林地,作为河流缓冲区。规划对沿资江“百里画廊”定期管护与整治,维护“百里画廊”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出安化的一张绿色名片。

(2)溪流生态廊道。规划湘水、沂溪河、涛溪、麻溪、壤溪河、泥溪河6条溪流生态廊道。沿溪流控制防洪堤外各10-30米或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林地与草地,作为溪流缓冲区,充分发挥湿地功能。

(3)交通干道生态廊道。规划沿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防护林带,每侧控制50米以上;一、二级公路每侧控制范围30-50米建设防护林带。采用隧洞、涵洞等多种生态廊道方式,保障生物自由迁徙。

——石漠化治理。继续实施岩溶镇(乡)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清塘铺镇、仙溪镇、大福镇、马路镇、乐安镇、梅城镇、奎溪镇、南金乡、东坪镇等重点镇(乡)4万公顷岩溶区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

10.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 加快推进县城“创森”、“创卫”工作。为建设一个绿色、宜居、美丽的新安化,加快推进安化县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着力完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 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建设县城(二期)、梅城等污水处理厂和梅城镇、长塘镇、烟溪镇、 羊角塘镇等镇垃圾处理场。强化县级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镇(乡)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 染,加快推进农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 城乡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东坪镇、江南镇、大福镇、梅城镇、马路镇、烟溪镇等自来水厂14处生活用水取水口保护,实施红岩水库、 廖家坪水库、大丰山水库等9处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做好潺溪、麻溪、探溪、烟溪、唐溪等5处小流域生态修复,加强资江流域 支流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大型湖泊柘溪库区流域水环境治理。

—— 城乡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实施尾矿库、矿渣库除 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规范危险废物管理,综合治理“七一五”矿矿区。加强工矿企业“三废”和重金属治理,实施工业园区、青山硫铁矿、渣滓溪 锑矿、湘安钨业、奎溪锑业、鑫丰矿业、符竹溪金矿、同心锑业以及湘江流域涟水上游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区域的废水、废气、废渣综合治理。

11.推进生态移民与补偿

生 态移民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程以及生态综合治理和保育项目,挖掘生态建设和生态 保护性就业岗位,为当地贫困劳动力提供生态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生态移民与劳务输出等扶贫开发方式,减轻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转变过度 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减压增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

——生态扶贫模式

(1) 原地生态扶贫。对于位于农林业生产条件较好或区位条件较好地区的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文化、教育等差异难以移出的贫困人口实施原地生态扶贫开发。结合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及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培育茶叶、草畜、中药材、果品、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 食品,为生态保护区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离地生态扶贫模式。以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及荒漠化威胁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重要生态功能地域等区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范围和 补助力度。重点实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人口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积极发挥安化自身优势,加强工 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搬迁相结合,对生态移民进行集中安置。

—— 生态移民措施。县人民政府统筹管理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保证移民安置地基本住房用地和农耕用地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生态 移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凡是人均收入低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生态移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针对不同年龄生 态移民,提供相应社会福利服务。

(1) 易地扶贫搬迁。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有序搬迁,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向 中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

(2) 整村推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分期分批实施。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 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公益设施较为 完善的农村社区。

(3)以工代赈。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有效改善贫困地区耕地质量,稳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乡村(组)道路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4) 产业扶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 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重点工程四  扶贫工程

① 整村推进

规划针对130个行政村,开展三年下基层的建设扶贫。

② 精准扶贫

针对全县约159000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危房改造、义务教育补贴等方式,因户因人实施精准帮扶。

1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取消GDP考核。

——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新型城镇化,对接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合理划定生态 红线区,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社区和个人在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保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标准。

—— 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推进建立资江流域安化县段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管理,实行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 度,完善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取水权用途管理。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 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优化县域城镇布局和形态

13.优化县域城镇化空间布局

根 据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安化县实际情况,结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及各镇(乡)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发展状态、有利因素及制约条件,确定安化县 城镇布局体系规划形成“三级中心”,即中心—副中心—一般镇,分别作为不同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点,承担不同的主要职能,实行不同的发展战略,以达到上下衔 接、带动全局的目的。

中心:县城东坪镇,县域城镇职能结构的核心,其功能主要是作为县域城镇发展的增长极以及联系其他城镇的枢纽,带动全县发展。

副中心:县域城镇职能结构的二级核心,承担县域部分职能。县域副中心为位于县域东部的梅城镇和西部的平口镇2个。

一般镇:县域城镇职能结构的重要节点,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所在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心作用。

规划以东坪镇、梅城镇、平口镇等城镇为支撑,以各镇(乡)为基本单元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一核两副”城镇群,即: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群,以梅城为副中心的前乡片城镇群,以平口为副中心的库区片城镇群。

14.塑造绿色城镇形态

根据安化山区县的基本情况,县城东坪镇四周群山环抱,地形较为复杂,高差较大,其用地条件相对有限,且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大,规划确定县城东坪镇城市形态布局模式采用“山、水、城”相间,有机生长的组团式结构模式,较好的处理城市发展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使自然山水融入城市。

15.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根 据安化县域各城镇的职能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向,确定规划指导思想为:突出综合型,改善工矿型,发展农贸型,培育旅游型。具体而言,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 发展,积极改善工矿型城镇发展质量,努力发展农贸型,培育旅游型城镇,使各类型城镇形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表3)。

—— 东坪镇。规划确定县城东坪镇作为安化县域中心城镇,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县域中部经济区的核心。通过加强政府职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 级,采取镇(乡)合并等措施,尽快提升县城的档次和水平,使之逐步发展成专业化、集约型、高文明程度的中心城镇,形成以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心 城镇,以辐射周边各镇(乡),从而促进整个县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点建制镇。规划确定梅城镇为安化东部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镇,平口镇为安化西部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镇,充分突出自身优势,带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梅城镇作为安化的老县城,是安化县最发达的东部经济区的中心城镇,根据经济区的资源条件,重点发展工矿业、能源、建材和商贸物流,建立高效型、综合型的产业结构,将梅城镇建成国家级示范小城镇。

平口镇作为安化县西部经济区的中心城镇,依托自身传统产业和便利交通条件,加强区域联系与合作,促进边境商贸快速发展,建成以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的重点城镇,将平口镇建成省级示范小城镇

——一般建制镇与集镇。一般建制镇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镇(乡)自身交通、能源以及资源优势,发展各自特色产业,是本(乡)镇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重点工程五  重点城镇建设

① 东坪镇

扩 大县城规模,合理构建县城主体功能区,深入推进“北连南建、西延东扩”的空间发展思路,北连木子,东扩杨林、株溪口。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把 县城东坪镇打造成益阳市西部交通枢纽和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信息中心。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和国家级森林城市。规划至2020年末镇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万人。

② 梅城镇

打造成县域经济重镇和市际重镇。重点发展以工矿业、建材和农副产品集散、加工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加快梅城镇扩容,东扩至五里、联安,西扩至龙安、伊中,北扩至三里、十里,南扩至道观、建新。规划至2020年末镇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15万人。

③ 平口镇

着力建设边贸强镇,打造益娄经济协作区。重点发展工业、商贸、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业。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快镇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至2020年末镇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3.7万人。

表3  县域村镇体系职能规模一览表

城镇

名称

类型

主 要 职 能

东坪镇

综合型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能源、旅游、矿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蔬菜生产等

梅城镇

综合型

区域商贸中心

平口镇

综合型

区域商贸中心

大福镇

农贸型

休闲观光农业、林业、中草药材种植、养殖业、黑茶产业及旅游业为主

小淹镇

旅游型

以黑茶产业、竹产业和旅游业为主

烟溪镇

农贸型

以红茶、绿色食品加工为主,重点打造红茶产业

清塘

铺镇

工矿型

以矿业开采和加工为主,大力开发旅游业

仙溪镇

农贸型

以油菜产业、茶产业、休闲旅游农业、矿产业、建材加工业为主

马路镇

旅游型

以茶叶、水果生产和加工、生物医药及旅游业为主

羊角

塘镇

农贸型

以生猪养殖、农产品加工、油茶种植和加工、粮食、中药材、竹产业、旅游业为主

江南镇

旅游型

以茶叶、绿色食品加工为主,以茶马古道风景区为依托,重点打造茶马古镇

冷市镇

农贸型

以黑茶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物流业为主,打造茶旅一体化的湘中茶旅重镇

柘溪镇

旅游型

以能源工业和旅游业为主

长塘镇

农贸型

以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佛教文化为主

奎溪镇

工矿型

以锑矿、茶叶为主打造工业重镇、生态名镇

滔溪镇

农贸型

以农、林业生产为主

乐安镇

旅游型

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陶瓷和旅游业为主

渠江镇

农贸型

以茶叶、林木、水果、中药材生产加工和旅游业为主

古楼乡

农贸型

以水果种植、药材种植、林业旅游为主

龙塘乡

农贸型

以蔬菜、茶叶、水果种植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生物和精细化工业为主

田庄乡

农贸型

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以茶旅一体化建设为重心)

高明乡

工贸型

以矿产品循环经济加工业为主,协同发展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中小药材种植与销售、经济林培育和生态养殖业

南金乡

农贸型

以水果种植、中药材、林业、旅游业为主

16.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建设外向性、超前性和综合性多方位交通运输体系的指导思想,采取“外抓大联网、内抓大接通”的大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以铁路和公路为骨干,水运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实现县域内1小时经济圈和县城通高速公路的战略构想,把安化县打造成益阳市西部交通次枢纽。

——公路

(1)突出主骨架。根据安化县公路网现况以及全县经济布局与发展方向,由起主要作用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主要县道组成“一横、两纵、三环”的道路骨架。其中:

一横:规划中的马安高速公路与G536(原S308)

两纵:二广高速公路与G207

张新(呼北)高速公路

三环:由长塘—仙溪—梅城—乐安—清塘铺—高明—大福间由县道构成的东部交通环线

由羊角塘—冷市—龙塘—东坪—田庄—江南—小淹—滔溪间由县道构成的中部交通环线

由马路—奎溪—烟溪—渠江—平口—古楼—南金—柘溪间由县道构成的西部交通环线

(2) 加强与过境高速公路衔接。加强与二广高速公路、马安高速公路、张新(呼北)高速公路衔接,规划二广高速公路在长塘镇、仙溪镇、梅城镇、清塘铺镇等地设互通 口;马安高速公路在羊角塘镇、冷市镇、龙塘乡、东坪镇等地设互通口;张新(呼北)高速公路在南金乡、平口镇等地设互通口。

(3) 形成地域乡网。乡道主要为乡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部分承担着镇(乡)与镇(乡)之间业务与外部联络功能,主要解决行政村通达总量。各行政村之间及行政 村内部各村小组之间易连通,但村与村之间,由于村与乡之间连通问题,必须统一规划、协调,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路网密度,加强乡道的建设改 造,保证乡村通达。

——铁路

(1)湘黔铁路安化段。湘黔铁路安化段长度为36.78公里,在平口镇设有县级火车站—安化站。根据新建重庆市秀山至益阳市的铁路,建好横穿安化县域内路段。

(2)安张衡铁路安化段。该铁路为规划中陕西安康市经张家界市至衡阳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联系西北与华南的一条重要铁路通道。加快建设安张衡铁路安化段,规划在东坪镇、梅城镇设两处客运站。

——水运。水路交通以资江为主干,以柘溪库区为枢纽,沿资江主要镇(乡)和支流修建港口,作为安化县公路运输的有力补充,主要承担能源和货物运输、旅游观光等功能。

重点工程六  重大交通项目

① 公路

加快建设完成二广高速公路安化段,项目全长53.2千米。

加快推进马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长66.7千米。

加快推进张新高速公路【张新高速公路起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止于娄底市新化县,是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呼北高速公路”)的一段,项目总体呈南北走向,大体走向为张家界经沅陵县、安化县至新化县,全长约177. 6千米】安化段全长56千米。

积极推进安官高速的建设,争取安官高速公路提前到“十二五”实施。

分步改扩建S911柘溪——马路段、S317东坪——茅坪、S324东坪——梅城、S324东坪——平口、S224梅城——黄柏界、S324/S108仙溪——沩山、S242东坪——桃源公路等干线公路。

② 站场

建设县城南区、梅城镇、平口镇、烟溪镇等二级汽车站。

③ 桥梁

建设县城安化大桥、小淹大桥等跨江大桥,改造危桥126座。

④ 铁路

安张衡铁路项目(起于陕西省安康市,经张家界市,至衡阳市)安化段全长90千米,投资170亿元。

⑤ 航运

加快推进柘溪升船机改扩建项目,加快柘溪至敷溪航道整治疏浚由V级航道升级为VI航道。

规划在钟鼓山新建500吨级2泊位港口,茶家坪新建300吨级2泊位港组成东坪港区。

规划在东坪以下的资水河段江南镇、冷市镇、小淹镇、敷溪、符竹溪5地分别新建500吨级2泊位港,在马辔市、平口镇新建500吨级码头,柘溪、十八渡建设300吨级码头。

五、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17.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 创新规划理念。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规划全过程。科学确定县域城镇功能定位、形态、规模、开发边界、 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合理划定城镇“三区四线”(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以及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加强城镇空间开发利用管制,进一步明确城镇各级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交通设施、公用设施“三大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的等级、规模、数量、使用性质和边界,提出控制要求。

—— 完善规划程序。建立健全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较为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专项规划全延伸、控 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指导思想,抓好中心城镇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深化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组织编制、变更、审批、实施规划,落 实规划强制性内容贯彻实施的责任。推行规划审批前和审批后的公示制度和规划咨询制度,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 强化规划管控。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以规划强制性内容为重点,加强规划督察与检查,对违反规划行为进行事前事中监管和事后处 罚。把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作为推进城镇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落实城镇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联动机制,严格抓好城镇规划执法管理,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长”。 强化落实制违工作“网格化”巡查制度,把违法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全面遏制新增违建。制定城镇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各级人大对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检 查,将城镇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考核和离任审计。

—— 严格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加强建筑设计、建筑市场、建筑施工、建筑监理、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加大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实施绿色建筑 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健全建筑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制 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18.加快新型城镇建设步伐

—— 加快“两型”城镇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牢固树立抓“四化两型”协同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动新型工 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重点实施“两型”产业振兴、示范区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 “六大工程”。大力宣传普及“两型”社会建设、“两型”机关、“两型”社区、“两型”园区等试行标准,积极开展“两型”创建知识宣传,开展片区内单位示范 创建活动。

—— 加快智慧城镇建设。统筹利用城镇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合理 布局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网、卫星通信、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数字安化”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公共 服务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城镇空间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

重点工程七  通讯工程建设

① 通讯信号建设

电信重点新建100个CDMA基站,组建IPTV网络,实现“三网融合”,主镇区基本实现8M以上带宽接入能力。

移动重点建设3G网络,新建400个基站,800公里传输网络以及23个镇(乡)移动宽带网络。

联通重点建成17个2G通信基站建设,25个3G通信基站。

② 广播电视建设

重点建设安化电视台多功能演播中心,改造辰山转播台。

新建32座无线转播发射塔。

完成10万户数字化电视的整体转换。

建设58个无线数字电视转播基站,实现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

完成全县23个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无线网络覆盖。

③ “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

规划2015年-2018年,投入资金1700万元。

建设多功能数字化广播电台前端1个,搭建乡镇分前端23个、村小前端517个,安装高声喇叭接收点5146个。

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搭建县、镇(乡)、村三级联网管理平台,完善处置突发事件、预防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体系。

—— 注重人文城镇建设。在城镇规划中,注重对梅山文化、羽毛球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特色鲜明、 文化韵味十足的城镇空间。加大对东坪镇黄沙坪老街、马路镇马路溪村、东坪镇唐家观村、江南镇洞市社区、江南镇梅山村、古楼乡新潭村樟树凼、南金乡将军村滑 石寨7处中国传统村落,以及安化风雨桥、陶澍陵园和东坪镇黄沙坪居委会国家历史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推进建设梅山文化生态园、蚩尤故里、陶澎广 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茶博物馆等文化工程。注重在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等的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注重在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 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注重城镇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镇文化,着力打造中国黑茶文化节、 清塘山歌节、张五郎及梅王传说等地方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19.推动产业经济稳健发展

立 足于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城镇经济。按照“经济生态化、生 态资源化、资源经济化”进行产业发展定位,探索服务经济新模式,不断优化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夯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1)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根据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县域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县域产业“特色突出、县域互动、协作发展、整体优化”,构建“一园三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路一带、三核协同、东工西旅、全域景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园:安化经济开发区

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以黑茶、钨钴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以轻纺、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中药加工)为主的新兴产业。

三片区:黑茶产业片区

梅城片区

高明片区

黑茶产业片区,是以黑茶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片区,主要为资江沿岸黑茶产业带,重点打造黑茶精深加工、展示销售、茶艺展示、会展、研发、包装印刷、物流、生态示范以及黑茶文化休闲园、黑茶文化广场等。

梅城片区,依托梅城镇所处的区位、交通优势,主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重点引导发展光电通讯、电子类产品的加工组装、个性化服饰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孵化基地、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高明片区,近期重点发展钨钴磨削料初级加工企业。主要吸纳从事钨钴磨削料化学分解、钨钴分离、化学除杂、萃取提纯制取钨酸钠、仲钨酸按(APT)、偏钨酸按(AMT)、蓝钨、硫酸钴、草酸钴等钨钴产品生产的企业入驻,中远期以钨钴深加工为主。

一路:二广高速公路

一带:资江产业发展带

三核:东坪镇、梅城镇、平口镇

(2)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附加值高和就业容量 大的制造业等都市型工业,有效推动人才、技术和资本向城镇流动。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城镇要素资源的集中程度。增 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对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业在传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强城镇经济活 力。

——推进产城融合互动

(1)强化规划科学引导。将各类园区纳入城镇进行统筹规划,打造一批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镇区以第三产业、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城镇外围以城郊型现代农业为主,由内向外的“三二一”产业布局。

(2)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倡导“多镇一园”发展模式,实现产城联动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试点镇、特色镇建设的有机衔接,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3) 推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城镇服务业比重,强化服务业对重点地段、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商贸、 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发展扩容提质。鼓励中心镇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不断增强城镇现代服务业向 广大农村辐射能力,协调推进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 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应用高科技与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通过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的结合,在安化县内建立科技示范点,派出科技人 员下乡蹲点,举行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高新技术成果。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黑茶产业与茶叶种植技术以及 生物医药与药材种植技术的结合,通过原材料与高科技产业之间的互动,应用高科技来提高生产效率。

(2)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重点推进茶叶、果蔬、畜禽、林业和渔业5大设施农业,鼓励引导在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安 化黑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和安化大豆、花生、荞麦、安化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特色宽皮柑橘、安化生猪、旱杂粮等特色示范园区。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 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建连片茶叶规模设施、果蔬智能温控大棚、温室大棚,大力发展“四带十区一园一草”养殖业生产业,支持建设省(市)级标准化设施 渔业产业园。

(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生态农 业建设。坚持文化引路、科技先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的发展方针,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提高品位”为着力点,完成安化黑茶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化黑茶博物馆建设。争取将“三砖”、“三尖”制作技艺申报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努力把安化打造成“世界黑茶之都”。

重点工程八  特色农业基地

① 茶叶基地

每年规划建设茶园基地2万亩以上,重点建设资江沿岸“生态茶廊”、茶马古道沿线“生态茶带”、雪峰湖湿地公园“生态茶湖”和以芙蓉山为中心的“生态茶山”,力争到2020年全县建成茶园基地40万亩

② 油料基地

规划每年新建油料基地2万亩,到2020年全县油料基地达到40万亩。

③ 蔬菜基地

规划每年新建1万亩,到2020年全县蔬菜基地达到12万亩。

④ 中药材基地

规划每年新建厚朴、杜仲、天麻、五加皮、玉竹等中药材基地1万亩,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基地达到40万亩。

⑤ 水产基地

规划逐步改造库区网箱养鱼模式,开发利用柘溪库区10万亩水面,年产优质鱼1.5万吨。

⑥ “四带十区一园一草”养殖基地

重点发展G207百里养猪带、常安公路百里养猪带、五龙山百里牛羊带、柘溪库区百里渔业带。

重点建设梅城、仙溪、大福、长塘、羊角塘、龙塘、田庄、东坪、马路、平口10个综合养殖小区,重点打造东坪养殖科技示范园。

重点培育100万亩天然草场和100万亩人工种植牧草,加快草食动物发展。

⑦ 种苗基地

规划培育300万株无病毒柑桔种苗。

规划培育2000-3000万株优质茶叶种苗。

规划新建500亩中药材种苗基地。

⑧ 水果基地

规划每年新建柑桔、奈李、葡萄等水果基地共1万亩,到2020年全县水果基地达25万亩。

(4)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结合安化县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加快茶叶、优质稻、油料、旱杂粮、柑桔、优质小水果、竹木、畜禽水产、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 设,形成多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重点抓好以采摘、农耕体验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节会,突出打造一批集新农村建设、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垂钓餐饮、 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美丽乡村”综合示范项目;突出培育黑茶等产业资源优势和梅山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的专业镇村。

(5) 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支持无病虫柑橘良种繁场、县林科所、湖南天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种苗基地等农业科研和生物育种创新,加强 畜禽水产绿色生态养殖、粮食油料作物生产、有机名优水果、有机名优茶、绿色黑茶、优质速生植物新品种新技术、农业全程机械化等农技推广应用。支持“安化千 两茶”、“柘溪鱼”、“安化红”、“安化腊肉”等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扶持培育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加强中国驰名商标 “安化黑茶”品牌的保护、升 级和进一步开发利用。

——努力发展新型工业

(1) 以黑茶产业为主的农林加工业。重点突出发展茶叶、油茶、木瓜、水果、山野菜、畜禽、水产等农林产品加工业。着力将“安化黑茶”打造成武陵山片区茶产业发展 和茶文化传播的一张响亮名片,加快推进黑茶产业园田庄片区、万隆黑茶产业化基地、安化黑茶交易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及有机食品、绿色食 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打造一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名牌产品。重点扶持“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银毫”、“求喜”茶、 “阿香”柑橘、“碧源”布郎李和柑桔、“宴香”植物油、“水井巷”炒货、“山樟”牌红薯、“山山食品”、“安化脆笋”、“柘溪鱼”、“安化腊肉”等品牌建 设。

(2)中药材产业。依托县域厚朴、杜仲、玉竹、黄姜、获答、百合、银杏、金银花等中药材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中药材,延伸中药材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整合现有企业,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抓好安化中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药饮片厂、中药材市场建设。

(3) 矿产资源加工业。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整合与提质并重,推进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深度开发锑、钨、锰、金等四大矿产 品系列。进一步整合县内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企业,推进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把安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基地。推进海螺水泥第二条生产线建设,淘 汰设施落后、工艺简陋、高耗低产、污染较重的冶金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做好煤矿安全改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重点城镇交通优势和集散能力,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在重点城镇建设物流节点。构建东坪镇、梅城镇、平口镇为核心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2) 商贸服务业。按照改善市容市貌、疏解交通的要求,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优化市场布局。建设东坪镇、梅城镇、平口镇等3个农产品交易中心 和粮油、农机、建材、电子产品、鞋类服装等10处专业市场。重点建设黑茶专业市场、水果批发交易市场、茶叶汽调库、果蔬储藏库、库区水果中转贮藏库等项 目。加快县域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建设50个乡集镇及中心村市场建设工程。

(3) 金融、保险、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推进村镇银行建设,提高金融支农扶农惠农能 力。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巩固保险直销模式,积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开拓新型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防灾的社会公共职 能。

——大力发展旅游业。坚持政府主导、总体规划、强化保护、科学开发、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布局、资源互补、各有其重、互为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

(1) 重点景区和旅游线路。重点发展山水生态绿色旅游和梅山文化旅游,着力打造“神韵安化”品牌,大力建设“茶禅旅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加大县内重点景区、重 点旅游线路的建设,建设雪峰圣境、茶马古道、陶澍故里、梅山古国4个旅游区,打造茶安化雪峰圣境旅游线、茶马古道旅游线、梅山古国旅游线3条精品线,突出 强化旅游组团和区域旅游合作,主动融入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省级凤凰一吉首一花垣—泸溪—辰溪—溆浦—沅陵—安化—桃源—长沙精品旅游线路以及大湘西 生态文化旅游旅游圈,串联张家界、凤凰、大熊山、崀山、桃花源、沩山等优势景区,引导游客延伸至神韵安化游,把安化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 旅游设施建设。重点改善旅游交通,加快景区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区周边城镇的服务功能,提升安化旅游的档次和水平,大力创建全国旅游强县。建设以高速公路、 国省干线和客运专线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强城镇与景区之间的道路联络,重点建设江南茶马古道—南金九龙池雪峰湖核心景区旅游专线公路以及东坪镇到辰山 旅游道路。建设和完善景区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厕所、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环卫设施。围绕提升旅游服务和地方文化特色,高起点规划和 建设洞市高城、仙溪山口、乐安蚩尤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小镇。

(3) 旅游产品综合开发。充分发掘县域内具有地域特色的梅山文化、茶文化、巫蛊文化、山歌文化以及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和传统工艺,扩展旅游消费空间,延 伸旅游产业链。开发千两茶制作、梅山傩戏、梅山武术、梅山山歌、农耕文化等项目的展示参观和体验。开发安化黑茶、野生果蔬制品、安化腊肉等腊制品、木瓜制 品、根雕竹雕木雕制品、手工鞋垫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多层面开发文化游、生态游、 节庆游、乡村游、科考游、红色游、宗教旅游、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项目和产品,丰富旅游消费类型。

重点项目九  旅游工程建设

① 茶马古道

建设茶马古道、资江百里画廊、黄沙坪古茶市、中国黑茶博物馆、陶澍陵园、陶澍公园、陶澍尚书第、唐家观古商贸街、滔溪百花寨等景点。

规划期内重点推进茶马古道4A级景区升级为5A级景区。

② 梅山古国

建设梅山文化生态园、蚩尤故里风景区、天罩坪景区、芙蓉山景区、大峰山景区、紫云山景区和廖家坪景区等。

推进创建梅山文化园4A级景区。

③ 雪峰圣境

建设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地质公园、秦汉桃源景区、九龙池景区、辰山现代农业生态园等。

20.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立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水路合理级配的交通网络,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与综合配 套。推进新一轮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规划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撤渡改桥、危病桥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拓展连接周边城镇的综 合通道,加强安化县与益阳市、怀化市、涟源市、溆浦县、新化县、沅陵县、桃江县、宁乡县等周边市(县)的连接。

——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满足未来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出发点,科学规划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的服务需求,增强城镇对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的支撑吸引能力。

(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县城和重点镇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和扩建学校项目优先安排到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增长较快的城镇。推进“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 强校扶弱校”办学模式,促进中心镇区教育资源配置向新区延伸,探索建立县城优质学校对边远镇(乡)学校的挂钩帮扶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重点工程十  教育资源配置

① 教育基础设施

规划整体搬迁县职业中专学校、清塘铺镇中学、梅城镇望城完全小学、仙溪镇完全小学、龙塘乡完全小学、柘溪镇杨沙完全小学。

新建县城南区、东部开发区公办幼儿园。

新建思源学校、城南完全小学、梅城镇南桥完全小学。

建设县职教中心(安化黑茶学校)、县城南区中小学校、思源学校。

改扩建县一中、二中、梅城镇东华中学、县中心幼儿园,确保酉州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

继续实施镇(乡)合格学校、校舍安全、教师周转房、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初中推进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建等项目建设。

② 教育能力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2000人。

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400人。省级教师培训400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培训1000人。

(2) 健全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布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加快镇(乡)卫生院改扩建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实现合格镇(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 盖。

重点工程十一  医疗卫生建设

① 卫生基础设施

加快县人民医院扩建,力争“十二五”期间升级为三甲医院。

加快县人民医院、县精神病医院、大福麻风防治站改扩建。

推进县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服务楼、县疾控中心扩建等县级医院建设。

支持东坪镇医院、梅城镇卫生院整体搬迁。

加强23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60个行政村合格村卫生室。

继续加强镇(乡)计生服务所及村计生服务室建设。

② 卫生能力建设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

培训乡村卫生室医疗人员1000人次。

(3)加 强城镇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标志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重视社区普及性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增强城镇公共文体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建设县城一体化文化中心 以及东坪大剧院和梅城大剧院。发展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体育中心、安化羽毛球产业及国家后备人才开发基地,支持镇(乡)全民健身中 心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每个镇(乡)新建一个可开展篮球、乒乓球、武术、健身操等活动的室内健身场地,每个村新建1个水泥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规划 安化县在2020年末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大于或等于1平方米。

重点工程十二  公共文体设施建设

①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

规划建设安化(羽毛球)体育中心、中国(安化)黑茶博物馆。

规划建设国家标准化县级一类综合档案馆、规划展示及城建档案馆、县地质博物馆、安化县梅城文化馆、安化县电影城、梅城剧院。

规划在东坪镇辰州路现图书馆原址新建安化县图书馆。

规划建设长塘镇、羊角塘镇、龙塘镇、东坪镇、平口镇5个国家标准化镇(乡)级综合文化站。

② 安化县文化艺术产业园

规划通过招商引资“湖南惟楚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在柘溪镇、马路镇云台山建设安化美术馆和美术创作写生、美术人才教育基地,成为艺术家成长、创作、交流、展示等综合性文化艺术产业园。

③ 文化体育节会

举办中国安化黑茶文化节、梅山文化研讨会、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比赛。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推动市政设施建设从形象与功能并举向功能型转变,全面推进“两供两治”的实施,打造适应现代化城镇发展需要的市政设施综合体系。

(1) 统筹推进城镇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协调电力、通讯、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镇综合管廊,新建城镇主干道路、城镇新区、旧城改造和各类园区 实行城镇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加强城镇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镇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 提高城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2)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坚持“厂网并重”,加快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扩大公共集中供水设施的服务范围,到2020年实现安化县城 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其中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9%,中心镇公共供水普及率95%以上。加快城镇天然气管网、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站等设 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型沼气、生物质燃气,到2020年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0%。加快城镇智能电网建设,在现有的电源网络布局上,将在南金乡新建 35KVA变电站一处,与柘溪镇域内的王家河110KVA变电站联网,形成柘溪、南金、古楼、平口、渠江、烟溪、奎溪、马路、柘溪环库区供电网。加快推进 国电湖南公司芙蓉山、湘电新能源天子山装机5万千瓦风力发电工程建设。

(3) 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成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方式,实现县建成垃圾 无害化处理场,镇建成垃圾中转站,不断提高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末,安化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其中县城垃圾无 害化处理率达到99%。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力度,加快推进资江流域1公里范围内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区污水处理全覆 盖,到2020年安化县污水处理率达到65%,其中县城东坪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公共厕所按3000人/座设置,其中水冲式公厕达80%以上,并 设立保洁制度,有专人管理。

重点工程十三  基础设施建设

① 电力建设

建设安化东220千伏变电工程。

建设南金乡35KVA变电站。

完成将军、廖家坪、红岩等电站自供电网改造。

完善县城配网改造,推进110KV和35KV 输变电工程建设。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开工建设,分步建设洋溪、洢溪等23处小水电站等。

加快推进国电湖南公司芙蓉山、湘电新能源天子山装机5万千瓦风力发电工程建设。

② 城镇供水

改扩建江南、清塘铺、大福、长塘、小淹、马路、平口、梅城、羊角塘、冷市、仙溪、滔溪等镇(乡)供水厂及供水管网。

③ 城镇供气

加快建成县城东坪镇与梅城镇天然气工程,优化液化气储备站及供应站布局,到2020年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0%。

④ 垃圾处理

推进各镇(乡)垃圾转运站建设,新建梅城垃圾填埋场,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

⑤ 污水处理

规划建设县城污水处理(二期)、梅城污水处理厂。

21.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

—— 提高城镇抗震能力建设。地震灾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方针,逐步提高抵御地震灾害能力(防震减灾是指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 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防震减灾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城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 采取措施,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工作。

—— 加强城镇消防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易燃易爆物品生产、贮存单位的安全审查,严禁县城及各级镇(乡)的中心区内布置“化学危险品”生产、贮销企业,坚决取缔不 具备安全防范措施的生产、贮销易燃易爆物品的单位。对于涉及镇区生产、生活必需加油站、液化气站的建设,必须依照村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 经消防机构审核同意,严格按照安全防范措施进行。

—— 完善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严格执行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防洪堤及排涝设施建设和维护,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应与交通、景观、休闲设施统筹安排,到2016年, 县城防洪堤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到2020年,建设县城雨水调蓄设施,基本消除县城积水区域。增加地面透水面积,严格控制居住 和商业项目的硬化面积,尽可能减少城镇公共空间的地面硬质比例,新建镇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得低于40%。

—— 加强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全县地质调查研究,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在地质灾害易发点树立警示标识。加强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通过科学的预测,防治措施的建立,防治工作制度的完善,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隐患。

重点工程十四  地质灾害防治

① 科学预测

针对每年汛期(5-9月)总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全年气候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初步预估地质灾害主要区域。

② 建立防治措施

将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必须加强检查,随时掌握严重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对列入的隐患点,各镇(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必须安排专人负责防治工作,制订防治方案、险情巡视监测和预警制度、避险和人员财产疏散方案。

各施工单位必须规范施工行为(含建房、采矿),严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凡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论证,征询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意见。

建 设用地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审批,尤其是对农村村民建房必须严格管理,尽量减少村民在山下切坡建房,矿山企业和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应 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要求,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尽可能减少人为诱发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③ 建立防治工作制度

主要包括值班制度、速报制度、应急调查处置制度、汛期巡查制度。

—— 防灾减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推进防震减灾、山洪灾害防治、森林防火、 安全生产等四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渣滓溪锑矿、马路镇黄金村、平口镇完全小学、柘溪镇春风、清塘铺镇山溪村梨子湾等滑坡点和江南镇长溪村等136处地 质灾害隐患区的地质灾害治理。推进清塘矿区、青山硫铁矿、廖家坪锑矿、龙塘、杨林石煤矿区、715矿等6处地质环境治理,探索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补偿和资 源枯竭后创新发展机制。

22.健全城镇住房保障机制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城镇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城镇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 健全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城镇政府提供基 本住房保障,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满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 推进城镇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城镇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

—— 完善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受理渠道,规范审核准入程序,合理确定轮候排序规则,提高效 率,方便群众。建全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对于收入提高等原因已不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必须责令其退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 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规划至2020年末全县建设公租房8000套,棚户区改造15500套。

—— 健全城镇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编制安化县城镇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 设总量、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住房建设用地稳定供应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 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积极配合全国全省住房信息联网,推进相关部门信息共享。

23.提升城镇社会管理水平

—— 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坚持多方参与和共同治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镇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 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注重平等广泛沟通协商,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镇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基础性作用,畅通 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城镇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 强化城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城镇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 理平台,推动城镇社会管理重心向街道、社区延伸。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 建设集行政职能、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网络。

—— 完善城镇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镇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交通等设 施和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城镇建筑的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以及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

六、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24.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推 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生态宜居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严格依法实施安化县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村镇 体系和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强城镇规划与周边乡村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 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与协调,编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 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各类规划,有效指导城乡建设有好又快发展。

25.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尊重市场规律,重点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为各类要素市场化流向“三农”发挥杠杆作用。

—— 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依托城镇国有土地交易平台,逐步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权,森林和林木所有权的转让、出租、入股和抵押等,纳 入城乡统一的交易市场,让城镇得空间、农民得利益,切实解决工业和城镇发展“缺地”、新农村建设“缺资金”、城乡统筹“缺抓手”等难题。

—— 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服务 内容与标准;消除劳动就业歧视性观念。强化《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与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消除劳动用工中城乡居民同工不同酬等不合理现象。

—— 建设城乡统筹的资本要素市场。引导建立投入乡村地区的资本金融市场,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 用,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 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 健全集约节约用地制度。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用地标准,适当提高工业项目用容积率、土地产出率门槛。鼓励开发利用低丘缓 坡地,转变传统的工业发展和土地利用观念,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把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作为破解工业用地瓶颈的主要渠道,有效拓展用地外延空 间。

(2) 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对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调查摸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在符 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将农村集体建设用 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3)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查,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农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26.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推 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完善的交通、物流、公用设施等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完善由高速公路、电力输送、信息和通讯干线等构成的区域性基础 设施网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通过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内 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规划到2020年,通镇(乡)公路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达标,有条件地区通镇、村客车基本实现公交化;全县各村实现 安全用水、用电。

27.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加强城乡教育文化保障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合理布局中心学和幼儿园,加强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各镇(乡)设置有 综合文化站,行政村设置有文化活动室,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517个农村书屋管理,对个农家书屋每2年一次进行出版物补给、农村电影放映6.65万 场次、文化下乡演出100场次;推进517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村新建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

——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在确保乡村地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一体的 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安化县福利中心建设,推动新设立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幸福院建设。到2020 年以前力争使全县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张以上。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支持开展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点,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逐步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相互衔接。

—— 完善就业机制。加强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做好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包括失地农民的就业、外来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纳 入就业计划和劳动保障管理中,实现经济发展与城乡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努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发展 规模养殖业和水产业、高效园艺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 培训机构,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

重点工程十五  培训计划

① 贫困村村官培训

帮助提高贫困村村官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培训“大学生村官”500人次,培训“三支一扶”大学生50人次。

② 贫困村科技骨干培训

培养贫困村脱贫致富引路人,培训500名科技骨干。

③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每个贫困家庭有1—2人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培训农民实用技术人员35000人次。

④ “雨露计划”培训

引导和帮助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完成2500名“两后生”培训。

⑤ “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培训

培训产业带头人3万人;

组织农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10万人次。

⑥ 贫困地区干部培训

以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干部能力建设为核心,乡镇干部一人一技培训5000人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3000人次。

28.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坚持“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互动”原则,编制、修改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乡村规划,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创建生态村、 整合空心村”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 文化特色,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 化惠民工程,建设农村数字化文化网,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新 农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县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家园清洁行动”和清洁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裸房旧房的环境整治以及土壤修复。 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防止城镇污染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和扩散。发展乡村旅游和休 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

重点工程十六  新农村建设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

① 水

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水源,鼓励有条件的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饮水水质和保障水平,逐步推行村集中供水,实现村民生活用水保障便捷,人畜饮水安全。

② 电

加快农村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升级改造,重点解决库区“两乡一场”(南金乡、古楼乡、柘溪林场)和廖家坪17个村自供电网,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实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实现户户通电。争取公共场所安装路灯,电视机入户率95%以上,固定、移动电话、宽带入户率60%以上。

③ 路

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向较大自然村和居民点延伸,农村公共交通覆盖到行政村,大力改善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基本实现村主干道水泥硬化。

④ 气

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杆气化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农户占80%以上。

新建沼气10500户,大型沼气工程3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50个。

⑤ 房

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改善旧房外观,妥善处理“空心房”,杜绝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力争解决所有无房、危房、缺房户住房困难。

实施库区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和农村偏远山区住房搬迁补贴工程,完善农村基本住房保障政策。

⑥ 环境改善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到户率80%以上。

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现“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淤泥)到组率达80%以上。

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

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精选古建筑保有相对比较集中、自然生态优美、民俗风情独特的自然村落,进行重点规划、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因村制宜打造一批村落精 品。将安化县域内7处中国传统村落,其中包括东坪镇黄沙坪老街、马路镇马路溪村、东坪镇唐家观村、江南镇洞市社区、江南镇梅山村、古楼乡新潭村樟树凼、南 金乡将军村滑石寨,以及安化风雨桥、陶澍墓和东坪镇黄沙坪居委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支持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加以保护利用。以传统村落与国 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承载体,大力发扬安化县的黑茶文化与梅山文化,打造安化县的精神、文化高地。到2020年,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县域全覆盖,传 统村落得到基本修复和保护。

七、规划实施保障

本规划由安化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全局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29.加强组织协调

合 理确定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县人民政府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全县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履 行职责,根据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镇(乡)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因地制宜地研究制 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措施。

30.强化政策统筹

根 据本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 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等必须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必须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

31.开展试点示范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全县范围内选择县城东坪镇、梅城镇、平口镇,通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城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不同领域的政策示范,带动全县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 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选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生态保护与建设试点、产城融合试点、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历史文化 和传统风貌保护试点、现代农业建设试点等7类项目作为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建设,每类试点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各选择1-2个,以点带面推进安化县新型城镇化建 设。

32.健全监测评估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门户网作者: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