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事关群众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高效精准的救助,就像一束光精准照进困难群众的生活中,助力他们脱困解困,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近年来,资阳区创新工作举措,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方式多维化、救助政策主动化、救助对象精准化、救助流程电子化,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该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级考核优秀等次。
摸底调查 应保尽保
今年,资阳区民政局开展了对全区困难群众的摸底排查,每月在各乡镇随机抽取一个村,进行全员入户调查。“这次排查工作不仅是对政策落实的一次检查,更是对群众实际困难的一次深度摸排和解决。”区民政局救助股工作人员龚浪锋说。
哪些人该纳入困难群众救助保障范围?区、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今年5月的一次入户调查时发现,茈湖口镇洞庭村村民杨少青一家无固定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仅他一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不足以支撑他与年迈多病的父母的正常生活。
工作人员了解到杨少青家庭的实际困难后,立即启动主动救助程序。经细致深入走访、查看对比档案资料、多方核实家庭情况后,区、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帮助杨少青一家录入信息、收集并上传资料,通过社会救助智能监管系统线上办理整户低保申请手续。6月,杨少青一家3口成功纳入低保范围,不仅为小家庭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他年迈的父母争取到了更多的医疗资源。
资阳区不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数据库,高度关注在保对象、脱贫户和监测户家庭生活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至今年6月底,全区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共计1.4万余人。今年,资阳区还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700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5400元/年,以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落点社区 就近救助
今年4月,外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联系到资阳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将与家人失联、在外流浪多年的龚某某送回户籍地。与龚某某一起被送返乡的,还有她身患残疾的儿子。“社区接到人以后,马上启动临时救助机制,并与民政部门协同配合,简化救助流程,很快就把龚某某的低保申请批了下来。”资阳区大码头街道金花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谌冬梅说。龚某某是金花坪社区户籍人员,社区依托“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给龚某某母子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必要生活物资,帮忙联系安排住处等,及时给予温暖和关怀。5月,龚某某顺利纳入低保人员范畴。目前,社区正帮忙联系申请廉租房。
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资阳区试点“党建+社会救助”模式,明确社区网格员为社会救助顾问,结合基层摸排情况分层分类列出需求清单,针对需求清单开展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救助服务,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维度、多样化社会救助。除金花坪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目前,资阳区还在大码头街道鹅羊池社区和临兴街社区、汽车路街道文昌阁社区和人民路社区等4个社区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站,以更便捷地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社会救助服务。
精准认定 高效救助
如何精准认定救助对象?资阳区构建上下联动信息网,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实现教育、医疗、就业、乡村振兴等多维数据“智慧救助”。其中,线下通过网小格即时申报诉求、救助服务站社工常态化走访、党员包保联系困难群众“三管齐下”,及时了解收集群众信息;线上搭建主动发现机制平台,通过监测多维致困因素,智能评估家庭条件,主动匹配救助政策。
民政部门自主研发的社会救助智能监管系统,经完善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算评估办法,配合系统的一次次升级后,由最初的生存认证,扩展到如今基本实现线上低保自主申请、电子低保凭证申请、精准补差救助计算等功能。“细化了因就学、就医等刚性支出扣减和劳动力系数计算等措施,经综合评估后,系统能精准认定救助对象。”龚浪锋介绍,区民政局联系第三方机构研发建立精准救助评估管理模型,综合分析评估录入人员信息,基本实现“人工问询调查审核”向“人工智能科学评估”转变,提升了审核效率,低保申请认定手续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缩短至现在的20个工作日。同时,完成了从原有分档救助向精准补差救助转变,实现了高效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