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乡古镇的“文化密码”

——兰溪民间文化出圈背后的乡村振兴启示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3-05-31 09:10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

  波光潋滟的兰溪河上,枫林古桥倒映其间。踱步桥上,水乡古镇悠远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桥两岸,糟酒的、炸油粑粑的、煮白粒丸的一字排开,聚商成市;绿水环绕、青瓦飞檐处藏着画院、民宿;不远处,刷满桐油的巨型龙舟静卧岸边,等待端阳。以桥为轴,兰溪镇历史风貌和现代元素在这里交融、延展。

  兰溪河是资江的一条支流。赫山兰溪镇因河而名,宋代成市,明代建镇,自古水运发达。因水而生的双桡龙舟、兰溪山歌、兰溪诗词使其成为著名的民间文化之乡。历史烟雨中的枫林古桥上,络绎不绝的游人从古代穿梭到现代,兰溪民间文化在时光中层层堆叠、绵延不息,今天的兰溪镇已成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遗村镇省级示范点。

  以文化铸魂的兰溪镇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探索“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诗与远方”的双向奔赴中,讲述弦歌不辍的非遗故事,绽放水乡古镇华彩。

  留下来:民间文化镌刻的乡愁

  99.9米长、1.88米宽、105间仓,可坐420名划手,这样的超长双桡龙舟,你能想象是什么模样吗?这条龙舟,正静卧在兰溪岸边。

  兰溪镇有很多宝藏,双桡龙舟就是其中之一。双桡龙舟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普通的双桡龙舟长约30米、宽约1.6米。龙舟一划,兰溪两岸围观的群众成千上万,气势颇为壮观。为了更好地传承龙舟文化,当地群众历时一个半月,集资打造了这条99.9米的巨型龙舟。今年端午期间,巨型龙舟将下水参加表演赛,届时,人们就可以一睹它的风采了。

  全国独一份不仅表现在双桡龙舟上。1994年,兰溪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山歌之乡”,兰溪山歌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以载歌,今天的枫林诗苑是其兰溪诗歌的传承者。兰溪镇还是益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之一,地花鼓《拖板凳》曾在湖南省首届地花鼓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跨镇西兰溪河上的枫林桥是兰溪地标,每年端午,以古桥为中心辐射,划龙舟、吃粽子、对山歌、耍花鼓,独树一帜的兰溪民间文化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化隽永,静水流深,潜移默化地濡养着一代又一代居民。兰溪走出了一大批文人学者——中国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盛可以,洞庭山水第一人、著名画家赵溅球,中国美协会员欧阳波等。他们的笔下,最动人的是乡愁。兰溪山歌的传承者年龄从20岁至90岁不等,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镇辖区内大小花鼓剧团10余个……

  无论是村野山歌的呐喊,还是百舸争流拼搏的汗水,都是历史文脉在兰溪生生不息的明证。

  活起来:以文兴业古镇焕发新颜

  经枫林桥向北行数百米,抬眼处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洞庭画院赵溅球艺术馆。作为我市首家专业艺术馆,该馆集艺术品收藏展览、学术交流、艺术培训、艺术沙龙服务等为一体,是兰溪镇重点引进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溅球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山水画艺术家。艺术馆为什么会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小镇落地生根?赵溅球说,除了看重当地历史和文脉赋予了这里独特的气质外,更认可的是当地党委政府在挖掘和传承民间文化上的不遗余力。

  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发掘和认知,也是当下与乡村振兴的真切对话。“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化。打造文化产业,形成竞争优势,才能产生可持续发展力。”兰溪镇党委书记邓凯兵说。兰溪镇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这几年,兰溪镇致力打造“桨声灯影里的兰溪”,开发了一批精品,推动“双桡龙舟”“兰溪山歌”申报国家非遗和枫林古桥申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策划“舌尖上的兰溪”“水乡古镇山歌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加快建设袁铸仁烈士纪念馆,打造精品休闲产业。开发了一个河段,打造了兰溪河岸“百里长廊”,以龙舟文化、诗词文化、农耕文化、餐饮文化为核心,以枫林桥和千家洲桥为轴心,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产业。打造了古镇文旅综合服务区,办好“双桡龙舟民俗文化艺术节”作为促进文旅融合的“引爆点”,建设双桡龙舟文化展示区、产镇融合示范区、古镇文旅综合服务区“三区一体”的兰溪文化振兴示范基地。

  桨声灯影里的兰溪,一帧一画都充满诗意。水清、岸绿、坡美,烟火气息与田园风光交互。“兰江夜游”串联起枫林桥、叶紫广场、兰溪河等景点。夜晚的兰溪河两岸流光溢彩,五彩缤纷;枫林桥上人流如织,霓虹耀眼;美食街上灯红酒绿,亲朋好友围坐一桌,闲话家常。

  火下去: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到底能为一方乡土带来什么?

  经济效益增长是最直观的变化。

  在北岸新村、沙岭村、小河口村等村落,文旅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仅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沿河几个村的旅游收入合计超80万元。北岸新村党支部书记汤光明说,双桡龙舟商业化运营和洞庭画院的地标影响,吸引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乡经营民宿、饭庄、特色商铺等。“我们还会继续增加旅游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就业。”

  有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科学规划,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文旅产业“活水”变输血为造血。良好的文化生态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古镇直观变化之外,慢慢发酵的是兰溪镇整体气质的改变。

  依托文化产业载体,美术展、艺术节等艺术活动纷至沓来。去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艺术家齐聚兰溪,创作出一幅幅体现兰溪古镇丰富人文景观和独特民俗风情的艺术作品。今年2月,“彩墨洞庭·美丽兰溪”美术作品展览在赵溅球艺术馆举办,388幅美术作品充分展示兰溪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乡村之美。“通过引入各类艺术资源,做好‘艺术文章’,实现了可看可留的旅游功能,又能满足艺术家驻留、创作的需求。”邓凯兵说。

  文化产业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振了村民精气神,孕育了社会好风尚。

  兰溪河十里画廊沿岸村庄,生态护坡、夜景灯光、亲水平台、健身步道、休憩长廊、音乐喷泉成为标配;在农家,菜园、家禽栏舍、杂屋、排水沟、化粪池、沤肥凼,都是标准化制式,生态和卫生兼顾;镇里第一批集中打造的16个美丽屋场,每一个屋场都有一个公共厕所、一片干净水域、一个休憩凉亭、一个休闲广场、一条文化长廊、一面宣传墙。

  文化振兴唤醒了沉寂的乡村,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兰溪民间文化遗产转化成群众共享的“文化红利”,越来越多的兰溪人自发地成为古镇文化的守护者、乡村发展的推动者。

  兰溪民间文化的出圈,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张伊寒 姚益军 王爱民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