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位居益阳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项位居益阳第二。”在4月21日召开的沅江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沅江市晒出了2022年“开门红”“开门稳”成绩单,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沅江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高质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一个主题(建设洞庭湖区核心城市)、一个思路(坚持“12345”思路)、一个路径(写好“四篇文章”),为新时代沅江高质量跨越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水农业” 打造农产品国字号品牌
“田间的这几台设备,能实时记录农田的风力、气压、水分、虫害情况,并及时传送到后台进行预报。”春分时节,在沅江市草尾镇上码头村的中联重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莫磊向记者演示“中联智农云”App。“每一包我们基地产的大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都记录了各个生产环节的情况。”
在共华镇双阜村长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芦菇大棚里,村民们为芦菇菌喷洒肥料。“菇稻菇”轮作模式得到全面推广,让芦苇生芦菇,“包袱”变“财富”。产业园120个大棚年需芦苇原料6000吨,预计年产值600万元,亩产值4万元。
近年来,沅江市制定“四水农业”发展战略,突出打造生态优质水稻、生态优质水产、生态优质水生蔬菜、生态优质水果,农业产业激发新活力,“沅字号”品牌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沅江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沅江市已有3个国字号农产品品牌。
“五好园区”推动“智造”产业升级
在中联重科整洁明亮的厂房里,搅拌车事业部技术部经理张国君介绍:“多条生产线实现无人化,18分钟可下线一台搅拌车。”
2021年9月,中联重科沅江搅拌车智能制造工业园开园投产,年产能达2.5万台搅拌车类产品,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这是中联重科重要的战略基地和“灯塔工厂”。
在中联重科附近,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集群式、创新式发展。项目占地约358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预计10月初将交付使用。
在沅江市船舶制造小镇各船舶企业生产车间,则是另一番火热景象。这里是湖南船舶制造的主战场,也是省级特色工业小镇。
沅江市以新能源船舶龙头企业为引领,在LNG、纯电动、太阳能等新能源船舶应用方面,创造多个国内、省内“第一”。2021年1至10月,全市新能源船舶产值达24.6亿元,同比增长52.3%,占沅江船舶产业总产值的1/3、全省船舶产业总产值的1/5。
从2021年开始,沅江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基本形成“4+2+N”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园、船舶特色小镇、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百花齐放,竞相争艳。
“一镇两村”描绘乡村振兴美景
琼湖街道小河咀村是传统渔业村。近年来,小河咀村按照画家村、民宿村、美食村、渔家文化村四大主题定位,以渔文化为特色,打造集创作写生、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人气也旺了,我对农家乐很有信心,准备再增加一个民宿。”周志坚是村里渔民,上岸后开了一间农家乐,现在生意比往年好,客多的时候一次性可开20桌。
在小河咀村的河湾上,独特的湖乡美景每年吸引不少画家和美术专业学生来这里写生。餐饮和住宿接待成为村民新的收入增长点。
沅江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密珍介绍,将通过“一镇两村”示范,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市重点打造“2镇4村”示范点、12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1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沅江市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力争打造全国湖区乡村振兴的样板,让乡村振兴成为洞庭湖区核心城市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