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现代化新安化“山乡巨变”新篇章

——安化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1-10-29 08:5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过去五年回顾

10月27日,周贤同志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安化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安化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四个安化”,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3.5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6.94%;规模工业增加值44.5亿元,年均增长5.95%;固定资产投资157.5亿元,年均增长10.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6亿元,年均增长7.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804元、11859元,年均分别增长7.76%、9.82%;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390亿元、2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20.3%。城镇化率达到36%,较2016年提高5.05个百分点。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化攻坚保障、筑牢脱贫底线,拓宽致富渠道,14.8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彻底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两次获全省脱贫攻坚“好”等次。谋划乡村振兴,县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410支乡村振兴工作队、656名工作队员完成轮换进驻。成功争取首批国家级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试点项目。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坚持一张清单管总,统筹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1%以上。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三保”安全底线和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

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加速构建以茶产业为引领支撑、旅文体康等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体系。茶产业加速转型。全县茶园面积达36万亩,茶叶年加工量达8.5万吨,2021年实现综合产值230亿元,较2016年增长51%,连续十二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前十强。旅游业加速发展。2021年接待各类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分别是2016年的3.7倍、7.5倍,云台山风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安化黑茶特色小镇获评湖南省首批十大农业特色小镇,安化黑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农产品地域品牌价值标杆品牌”“湖南十大农业品牌”,茶乡花海、梅山文化园、青年毛泽东游学社会调查之路等精品旅游线路掀起旅游热潮,“24小时健康茶生活”成为新时尚。中医药健康产业加速壮大。聚力打造“安五味·养五藏”公共品牌,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9.4万亩,2021年出产中药材9.4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9亿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91.84%、76.83%。获评“中国多花黄精之乡”。文体产业加速融合。唐家观古镇等6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和渠江茶园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梅山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下茶道》舞台剧正式上演。

农业基础持续夯实。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4亿元。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87.31亿元,年均增长12.8%。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渣滓溪矿业、湘安钨业、圣德锰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双提升;海螺水泥产销两旺。新材料产业持续壮大,总产值达24.55亿元,年均增长35.2%。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华晟生物质发电、芙蓉山风电相继并网发电,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速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稳步推进。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交通投资155亿元,优化路网布局。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湖坪水库大坝封顶;完成电力投资13.48亿元,夯实水利电力基础。实施“信息惠民·宽带乡村”工程,畅通信息网络。

城镇品质显著提升。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县城全面扩容提质。完成县城污水配套管网46.72公里,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县城南区和平口镇中心城区管道燃气建成投用;基础配套逐步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城镇管理日趋规范。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统筹资金3.15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建成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改厕4.14万余户。连续两年获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完成县乡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落地实施省首批100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市民之家投入使用。

深入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0家,较2016年增长185.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5%。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累计实现外贸出口4.73亿美元,加工贸易1752万美元,对外贸易营业额收入814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8.98%、14.1%、24.16%。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年均增长13.12%。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实施重点项目293个,完成投资375.69亿元。深入开展项目招商,累计实现新签约项目172个,新开工项目130个,新投产项目105个,成功引进海螺集团、国家能源、中粮集团等9家“三类500强”企业。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入资金55.59亿元,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消除;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12%,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安化黑茶学校完成整体搬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统筹41.06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县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坚持稳岗拓岗两手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3.12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2亿元,年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00人、城镇就业5000人,就业率达97%。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救助、农村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计生特殊家庭重病大病住院护理补贴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落实。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慎始如终应对疫情,实现省委“三确保”目标。常态化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十四大平安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省平安县。安全生产总体平稳。成功战胜多轮急重洪旱灾害。

今后五年展望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决贯彻县委“一四五”发展战略,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安化“山乡巨变”新篇章。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期末经济总量突破350亿元,进入全市前列,人均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县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茶旅文体康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稳步向千亿产值目标迈进。全县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全面成型,产业融合、产城融合达到新水平,经济实力跻身全省第二方阵。

主要举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建设管理并重,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提效能优作风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022年工作重点

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突出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茶旅文体康深度融合。夯实茶产业基础、深化茶旅文互兴、强化康体支撑,坚定不移将茶旅文体康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融合新样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狠抓粮食安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亿元。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五好园区创建”,助推传统矿业转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政策平稳过渡,强化典型带动效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工作体系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三、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持续完善“三年滚动”重点项目库,抓实项目前期、加强项目保障、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全面掀起项目建设高潮。加快推进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不断巩固生态优势

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钉钉子精神,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问题整改成效,推动生态提质升级,支持库区绿色发展。

五、着力提升城镇品质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持续优化基础配套,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致力减事项、降门槛、优服务、强监管,奋力扩大有效投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财源建设工程,不断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健康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兜牢“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大益阳客户端作者:夏园园 刘晓 张勋 陈思源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