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循环 秸秆变废为宝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1-09-23 09:1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9月18日清晨,太阳跳出云海,天刚蒙蒙亮。收储站内处理秸秆的机器正在紧张作业,农民把一捆捆秸秆放进粉碎机里加工;站外,施了秸秆加工肥的水稻长势喜人。秸秆收储站负责人陈建军同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农作物秸秆经过粉碎、打包、发酵等工序,摇身一变,可以成为既环保又高效的肥料。

通过生态循环和有机利用,沅江市泗湖山镇光复垸村的农作物秸秆收储站把秸秆变废为宝,昔日让人头痛的秸秆露天焚烧现象没有了。

每年农作物收获后,光复垸村都会遗留大量秸秆。以前,村民们都是露天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还有部分村民直接将秸秆倾倒至河道内,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

秸秆焚烧被禁止后,秸秆离田就成了大难题,陈建军也常望着地里一堆堆秸秆发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多次去益阳、湘潭等地调研学习,经过多方对比,他发现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站最适合光复垸村。回村后,陈建军立即投入资金购买机器开始行动。由于建收储站在村里是头一回,陈建军一开始只敢小试牛刀,把收集来的稻草经粗加工后制成草绳销售。而后他发现,这样制成的草绳销量很好,供不应求。“这个销路不错,是不是还可以适当提高规模,增设几个生产线来更快消化秸秆,拥有更多产品呢?”在这样的思量之下,陈建军说干就干,投入资金,扩大规模。现如今,他的储存站已经做到了秸秆的“四化”,即原料化(制成草绳)、饲料化、商品化(将原草直接卖出)和能源化(经二次加工后制成有机肥料)。此外,他还拥有稳定的客源,形成了稳定、多样的产业链。

在形成产业链以后,储存站消化秸秆的能力变大了,能收购的秸秆也变多了,农户有多少秸秆,陈建军就收多少。农户便纷纷把家中的秸秆收集拿来换钱,以此来增加一些收入。

因产业的规模扩大,生产线增多,所需人手数也相应增多,陈建军便将附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招收进来一起干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光复垸村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我这是小小一个储存站,虽然不能解决全村村民的就业问题,但是也可以为部分村民的就业尽到绵薄之力,只要能对大家生活有所帮助,我就开心。”陈建军对记者说,农作物秸秆储存站的纯利润可达20万一年,站内工作人员平均月收入超3500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现在,陈建军的秸秆探索之路也被泗湖山镇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和支持,计划在下一步,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以秸秆为主导,推动各条秸秆产业链融合发展。他希望能探索出一个绿色、智慧、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增收富百姓,以产业兴乡村,走一条有泗湖山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大益阳客户端作者:文雨晨 宋如荻 杨定邦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