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农业产业化 跑出发展“加速度”

——赫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高地崛起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10-24 08:51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 泉交河镇新林村。

2022年10月10日,湖南江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以秸秆为填充原料的膜袋。

湖南中亿农业。

蔬菜大棚里绿意盈盈,一个个现代化养殖基地在眼前铺展开来,千亩良田一望无垠……赫山区深秋的乡间,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涌动着丰收的喜悦。

赫山区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南缘、资水尾闾,是典型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拥有耕地63.64万亩。近年来,赫山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创建县、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首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区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0万亩以上,出栏生猪100多万头。

稳生产、保供给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

谭晓湖是赫山区的一名普通村干部,2019年开始流转、托管土地,3年过去,他已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土地成片流转,生产机械化,农技专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销售还有龙头公司负责——现在种地划得来。”谭晓湖深有感触地说,是当地政府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增强了粮农的信心,保障了粮农的收益。近年来,赫山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保障体系,农民务农种粮更有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赫山区夯实粮食安全之基,守住群众“米袋子”。大力推广“早专晚优”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超5亿公斤,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5.94万亩,其中完成早稻42.16万亩,超额完成播种面积任务。2016至2018年赫山区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2021年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加强种养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菜篮子”。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全区蔬菜年播种面积在35万亩以上,拥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园6个、省级特色蔬菜园4家,年上市鲜菜超10亿公斤,蔬菜产业全年产值近30亿元。推进生猪、水产养殖发展,全区现有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11个,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56%以上,2021年全区出栏生猪63.81万头,15年蝉联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区放养水面14.72万亩,其中精养池塘3.48万亩,年水产品总量达3万吨。

全面推进粮油作物种植,大力推广“稻油”“稻稻油”水旱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冬季油菜,年均实现油菜种植8万亩以上;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7万亩,带动全年种植大豆0.68万亩、玉米3.41万亩。

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赫山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

泥江口镇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将竹筷产业打造成产业兴旺的样板,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衡龙桥镇建设薰衣草产业文化园,打造薰衣草香料精加工、旅游观光、精品销售、历史文化挖掘产业链;岳家桥镇主打建设油菜、金银花、油茶林等特色产业基地……

近年来,全区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2个(兰溪镇、泥江口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泥江口镇横提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省级示范园7家、市级5家、区级5家,形成“一主”(稻米)、“五特”(稻米、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优势产业。

强基础、重支撑 现代农业高质高效

8月13日至15日,“洞庭粮仓”粮食全产业链成果展在我市成功举办,赫山区粮食全产业链成果“一主”“五特”亮相,赫山兰溪大米备受参展领导及顾客关注。赫山兰溪大米香柔可口、嚼劲足、余味好、冷饭不回生,还是富硒产品,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顾客的喜欢。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赫山区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牵手湖南省农科院,成立了湖南省农科院“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省农科院派出院士专家团队常驻赫山区,针对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特征、耕作习惯,挖掘和利用优质、镉低积累、抗倒、耐高温、高整精米率等特异种质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培育“赫山兰溪大米”专用高档优质水稻新品种,打造绿色、中高端大米品牌,进一步巩固“赫山兰溪大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益,确保粮食稳产、质量安全。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赫山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该区强基础、重支撑,不断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取得新突破。

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加快小田变大田步伐,解决“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首创水稻生产“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集团化结盟、多元化解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操作、契约化约束、数字化管控、品质化溯源、规模化推进等“十化”目的,提高了农户种田积极性。

推广农田“管家”模式,将耕地连片分配给农田“管家”,并提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解决水稻生产中“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持续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有序推进,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栽培技术全面推广,年均推广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88万亩、病虫绿色防控集成技术5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58万亩,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基本实现全面推行,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

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行农产品“两证一追溯”制度,农产品检测、监管、追溯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7%,认证农产品49个,“赫山兰溪大米”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农家粮道、湘益茯茶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世林食品、青松皮蛋成为全省著名商标。

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取得的成效,为赫山区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0.51万亩,建设密室育秧工厂5家、育秧大棚6家,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可供给10万余亩大田插秧需求。

机械化生产全面推广。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推广机育、机插、机抛、机防等农机具,鼓励农机具加装北斗设备。全市全域数字水稻、智能农机项目签约仪式在赫山举行,与中联智慧农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智能农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69%。

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赫山区分中心;与省农科院牵手,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建成智慧农业第一村、5G智慧云平台、示范性智能化育秧工厂、溯源平台等,智慧农业、智慧渔政等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新建的示范性智能化育秧工厂今年先后3次在央视报道。

强主体、补短板 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今年7月6日,赫山区人民政府分别与湖南省农业集团、食用油控股集团、现代冷链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生猪养殖、粮食产业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预制菜加工、农产品精加工与销售、冷链物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近年来,赫山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链的核心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动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区组建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320家、家庭农场3965家,有规模以上企业16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市级60家;星级休闲农庄9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3家;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10家,市级农业产业联合体4家。同时,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户”模式,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主体联农、服务带农、政策强农,逐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硬件设施方面,赫山区通过鼓励创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补齐产业链短板。依托海吉星、益阳茶业市场,现代化流通不断提升,益阳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一、二期实现从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到粮油调料、干货冻品等数十个品类一站式采购。同步发展电商平台,实现“线上农业”“线下农业”有机衔接。推广“十代”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打通了服务、产业、效益、生态四大链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张伊寒 张鹏程 郭轩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