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的“三个战场”

——记湖南沅江政军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曾振兴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2-07-21 09:13 浏览量:
字体:

7月15日,夏日的滚滚热浪中,退伍军人曾振兴兴高采烈地在沅江市共华镇团湖洲村六组家中挂上营业执照,由他牵头组织的湖南沅江政军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曾振兴光荣退役后,不改军人本色,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每一行都干得有声有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界达人”。

铁血军营创功绩

1962年,曾振兴出生于沅江市共华镇团湖洲村(当时的沅江县共华公社朝阳大队)。1981年,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应征入伍走进广西军区独立师二团某部服役。

1981年5月16日,广西边防部队英勇作战,收复了法卡山,转入防御战。曾振兴所在的独立师二团驻宁民上尧前线,开展侦察活动以制定防御计划。为了隐蔽和有效地完成任务,一位林姓团长带领侦察队的干部战士身着便衣,在危机四伏的雷区中开展侦察。在这期间,林团长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给曾振兴留下深刻印象,几天后他便写了《不坐小车的团长》,发表在广西军区内参和军区广播电台。这篇稿子的发表,不但让曾振兴这位朴实的“泥腿子”在所在部队名噪一时,同时也让他后来的写作如同打开的闸阀,一发不可收拾。写下了《战士聂军海猫儿洞坚守64天不下火线》,发表在《战士报》上;《边防战士下雨应注意防滑》,发表在广西军区内参……随着这些“豆腐块”“小火柴盒”陆续出现在报刊、电台上,曾振兴因此多次受到嘉奖,并在部队小有名气。

1982年3月14日,曾振兴随军区防护司令员上法卡山2号高地。突然,一发炮弹向曾振兴和司令员方向飞来。说时迟,那时快,曾振兴一个鱼跃向司令员扑去,把司令员压在他的身体下。随即一声巨响,阵地似乎如地震般抖了几下,所幸两人均无大碍。只有一块弹片擦破了曾振兴的额头,缝了3针。为此,曾振兴获得了军区政治部嘉奖。

乐为群众鼓与呼

1983年12月,曾振兴退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洞庭渔村。虽说他获大军区嘉奖相当于二等功,可得到政府安置,但考虑到国家安置困难,他没向组织开口要工作,一心一意做农民。

1990年1月,曾振兴和一班村民前往共华乡白泥湖洲种植六九杨。晚上准备回来时,突然风雪大作,挡住去路。由于未带足防寒衣物,他们被围困在积雪飞扬的湖洲中,冻得瑟瑟发抖。危急时刻,时任共华乡党委书记的何国华带领一班党员干部找到他们。何国华等党员干部给受困群众带来了热乎乎的馒头,并脱下棉衣披在他们身上,将他们安全转移回家。深受感动的曾振兴连夜挥笔写了《毛主席时代的共产党员来到群众中》新闻稿。他把这篇稿件送到沅江广播电台后,没多久就播发了。手捧这篇新闻作品,他坚定了在新闻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此后他又相继发表多篇作品,并被《湖南日报》破格聘请为特约通讯员。

1990年至2006年,凭着对新闻写作的挚爱,凭着对乡土的无限深情,曾振兴种地之余,写下了1000余篇新闻稿件。他经常是一辆自行车,一个采访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本村和附近村采访。有时遇上时效性强的稿子,赶写完后,还要送到乡镇给稿件盖章,并及时送到新闻单位。虽然辛苦,且稿酬不多,这都不能阻挡他的脚步。他回忆说:“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弘扬基层组织的先进事迹,反映农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事新闻事业非常光荣。”

乡村振兴再冲锋

因为女儿渐长,家庭开支增大,2006年,曾振兴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凭借退役军人肯吃苦的精神,他为一家工厂当推销员,渐渐有了一些积蓄。2020年,58岁的他毅然辞去年薪十多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

当时,毗邻沅江市的汉寿县甲鱼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头脑灵活、见过世面的曾振兴心想:“沅江同样位于洞庭之滨,水面广、水产丰富,资源禀赋并不输给汉寿,为什么我们不发展甲鱼产业呢?”他与共华镇朝阳渔场王建民一商议,决定共同投资300余万元,开始甲鱼养殖。

曾振兴四处奔波,参观其他地区甲鱼养殖基地,向附近的甲鱼养殖前辈请教,并在当地建成了一条“稻田养殖小龙虾 废弃虾料养甲鱼”的循环生态链。2020年,他喂养的20亩甲鱼亩产达到500公斤,纯利润达30万元。

甲鱼好养,效益高,果敢的曾振兴步子越迈越大。2021年,他将养殖面积扩展20亩。公司有种场育苗基地,年产小苗百万只。自己的甲鱼养殖顺风顺水,但曾振兴心里明白,要想成气候,必须规模化养殖,抱团闯市场。今年7月,他主动牵头,成立湖南沅江政军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6大股东合资甲鱼养殖基地,发展了5名养殖户入社。对未来,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今后,我社将发展40多名退役军人参与养殖,解决他们创业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周边农民发展养殖,将甲鱼产业做大做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苏钢 袁招军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