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01-07

叶紫 以笔为戎传家风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1-04-19 10:38 浏览量:
字体:

【人物简介】叶紫(1910—1939),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益阳县(今赫山区)天成垸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上海沦陷,叶紫身患肺病,携全家回益阳养病。1939年10月5日病逝于兰溪,时年29岁。

1927年,大难落到余家人的头上,也改变了叶紫的命运。5月,许克祥在长沙策动“马日事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叶紫父亲余达才和二姐余也民为了掩护群众,不幸同时被捕,被杀害于益阳大码头。母亲刘氏因被迫“陪斩”而精神失常。

得知消息后,叶紫日夜兼程赶回益阳,遭到团防队员盯梢。在未婚妻汤咏兰和岳父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叶紫得以逃过一劫。1927年10月,在母亲的劝说下,叶紫离开益阳。

1930年初,叶紫来到上海,决定留下来干一番事业。于是,叶紫便埋头读起书来。其间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还接触到了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学。当年4月,经共产党员卜息园介绍,叶紫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抒发内心所郁积的愤恨,叶紫一边读,一边写,用笔“去刻划这不平的人世,刻划着我自家的遍体的伤痕”。在1933年6月1日出版的《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他第一次用叶紫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鲁迅亲自为《丰收》作序,指出叶紫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批驳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并对压迫者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文学是战斗的。”此后由谭林通、胡楣介绍,叶紫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叶紫的作品里,父亲、姐姐的形象以小说人物的形式展现在文字里,他将父亲等人未竟的事业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并以自己的方式继续战斗。

长期穷愁潦倒的生活影响了叶紫的健康。1937年,叶紫携家小回到益阳兰溪养病,住在一个狭小的茅屋里。当时的他贫病交加,十分困难。但在如此困境中,叶紫吹笛子,拉胡琴,唱京戏,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他像奉命撤退到后方养伤的战士,于病榻中依然坚持战斗,常常抱病到附近作社会调查,和农民、商店店员、学校师生谈心和开会。据当地乡亲们说,叶紫回乡后参加了益阳县党组织的活动,在村里发展了3名地下党员,还钻研中医,帮当地群众治好了不少小孩子的病,不收分文。

在日记里,叶紫写道:“我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所负的伟大的时代使命,文化人应尽的一切责任……我贪婪地看着报章杂志的每一个字……假如这是我致死的原因,那我真是死而无怨。”写这篇日记的时候,叶紫因肺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所迸发出的斗志却仍如那充满活力的健康青年。在叶紫的影响下,儿子余雪驹子承父业,除整理了几十万字的叶紫遗著外,自己还写长篇小说。叶紫堂弟余昭望也在革命后加入文坛,用笔继续战斗。

1939年10月5日,叶紫病逝于他所租居的茅屋中。短暂的29年生命里,叶紫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家人未竟的革命事业,将余家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家风用自己手中的笔一笔笔写下,流传百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作者:汤革新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