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书写龙年传说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02-22 09:3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活动现场,小演员们在表演舞龙,有模有样,童趣盎然。(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龙腾狮跃闹新年,地花鼓唱好春光。2月19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南县地花鼓、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等在南县城区轮番上演,非遗传承闹新年的高潮一波接一波,甲辰龙年元宵节提前“闹”了起来。

  2024年南县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启动式现场,围龙地花鼓《送财》、竹马地花鼓《竹马采莲船》先后上演,非遗传承人朴实粗犷的动作、活泼自如的表演,配上明快高亢的音乐,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让现场观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浓厚魅力。原创围龙地花鼓《稻虾鲜香世界》以南县地花鼓艺术元素呈现稻虾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故事,41名演员中有22名年仅6岁的小演员。小演员徐执楠在南县地花鼓传承班学习了一年多,如今已经是一名有经验的小戏骨了。“地花鼓初学起来有些难,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越学越有味,我以后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地花鼓演员。”徐执楠告诉记者。

  随后,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龙”在表演者手中欢腾起舞。四头威风凛凛的狮子跃然而起,踏着喜庆的鼓点,展现力量之美、运动之美,滚、跳、翻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博得现场阵阵喝彩。“小时候过春节就玩‘龙’,那时候农村小孩子大多玩‘草把龙’,大人玩‘布龙’是比较奢侈的玩法,但都是为了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祈祷新年新气象。”观看演出的乡贤彭建国激动地和身旁人聊起了儿时的记忆。

  非遗传承的是乡愁,唤醒的是传统文化。据悉,南县地花鼓历经200多年发展,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节庆日里,地花鼓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南县的街头巷尾、村居田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馨予 杨伟奇 王征洋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