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 (2022-203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3-08-23 09:03     来源:益阳市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字体:  ]

YYCR-2023-01003

 

 

益政办发〔2023〕4号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2-203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2023年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2-2030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形势

当前,我市体育工作以体育强市和健康益阳建设为主线,遵循体育事业“公益性、可持续性、公共服务性”的宗旨,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参与体育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影响日益扩大,走出了3位奥运冠军,1位残奥冠军,各项目运动员先后夺得世界冠军110项、全运会冠军105项,为益阳赢得“羽毛球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美誉。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亚光科技和鑫海绳网成为全国游艇赛艇、运动网绳的龙头企业,鱼形湖运动休闲体育小镇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单位,益阳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文化更加繁荣兴盛,赫山兰溪“双桡龙舟”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巴西、缅甸、玻利维亚、萨摩亚等国运动员来益训练,派遣教练员前往乌拉圭、汤加等国执教,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不断拓展。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体育训练设施条件落后,开展训练项目总数少且布局不合理;后备人才建设渠道匮乏,高水平教练员青黄不接;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率低,体教融合推进不够;健身场地资源挖掘不充分,特别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不够;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够畅通、政策不够融通;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融合推进不够;体育文化传播与参与不足,体育法治建设滞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益阳体育综合实力,以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新益阳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工作要求,把益阳体育发展融入体育强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大局,科学谋划、加快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生活品质。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补齐短板弱项,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制约益阳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深化体育改革,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培育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推进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坚持推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扶优强特。立足羽毛球、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等优势体育项目及“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发挥邻近长沙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强省会战略,全面推进、错位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特色鲜明的体育强市。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6年,体育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群众体育氛围日趋浓厚,“羽毛球之乡”名片影响明显扩大,竞技体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高标准办好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湖南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到2030年,“世界冠军摇篮”地位不断巩固,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基本建成体育强市。

(二)具体目标。到2026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体育健身人人参与的意识显著增强,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40%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16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较好成绩,竞技体育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拥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6%;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高标准办好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湖南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

到2030年,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人均体育场

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42%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人,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拥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以上,优势项目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产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体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体育法治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体育强市。

四、主要任务

(一)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夯实体育强市群众基础

1.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共体育服务新方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夯实全民健身基层基础工作,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积极举办全民健身专业技能竞赛,开展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加强市、县、乡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的建设,促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

2.实施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公共体育设施与居住区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使用要求,纳入项目详细性规划评审、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推动未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老旧小区,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统筹建设健身设施。落实体育设施产权单位管理维护责任,逐步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群众满意的体育设施供给维护新机制。积极开展场地设施建设短板调查评估,充分利用空闲用地,运用财政资金、商业贷款、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推动奥林匹克公园、一场多馆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潇湘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建设与运营。市级层面统筹推进环大通湖步道的建设,创新“互联网+公益健身”模式,着力推进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区等“金角银边”场地安装健身器械,建设可移动体育馆、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和居民健身点,新改扩建一批山体公园、口袋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及足球、冰雪等项目运动场地,推动建立一批多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建体育公园要尽量避让山体区域,并适量配置相关体育健身设施。结合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建设健身驿站、步道、跑道等,着力打造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形式多样的“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30分钟健身圈”升级版。持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全域的全民健身步道体系。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扩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范畴,持续提升低收费或免费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和满意度。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引领消费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节假日等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做到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逐步完善益阳市大众运动会办赛机制,将全民健身运动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围绕“江”(资江)、“湖”(洞庭湖、大通湖、鱼形湖)、“山”(云雾山、碧云峰、浮邱山、云台山)、“道”(茶马古道),着力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和民俗文化,夯实赫山区校园足球、资阳区网球、益阳高新区篮球、安化县羽毛球、桃江县定向越野、沅江市水上运动、南县气排球、大通湖区环湖马拉松的特色体育项目体系,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大力扶持和推广武术、健身气功、龙舟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开展“阳光体育、健康成长”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各行业举办适合各类人群参与的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指导社区开展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关注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备战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打造1个以上省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创建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100次以上。

4.突出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体育活动。重点制定并完善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进课表”“进课堂”“进家庭”“进办公室”“进课后服务”“进兴趣小组”。积极实施工间健身制度。注重开展残疾人群的体育康复与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柔力球、太极拳、养生气功等健身项目的组织与开展方式。研制与推广特殊人群的日常健身运动项目、体育器材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特殊人群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精准的服务与保障。

5.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和智慧化水平。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实现益阳市全民健身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缩短市民的健身半径,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探索推行“互联网+体质测试”模式,积极推广“运动处方”。推动建立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和体育场地设施动态监测系统,推进智慧健身园、智慧健身步跑道、智慧健身驿站建设,提升体育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吸收有营运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全民健身智慧化公共服务中,促进“互联网+公益健身房”的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体质测试数据库,提高体育工作的智能管理水平。

重大工程一  全民健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