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基层蹲点帮扶 以“访、解、送”三字诀破解基层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15 16:56 作者: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严实工作作风、压实生态环保责任,益阳市生态环境局于8月4日至19日开展基层蹲点帮扶工作。截至8月13日第一阶段集中蹲点结束,8个帮扶组深入赫山区、资阳区、安化县、桃江县、沅江市、南县、高新区、大通湖区等地,以“访实情、解难题、送良方”三字诀为抓手,直面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访-沉下身子摸实情,全域覆盖察痛点

“访”是帮扶工作的基础。各帮扶组坚持“四不两直”原则,通过座谈会商、现场走访、蹲点调研等方式,全面摸清基层生态环境治理的堵点难点。

在赫山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谌映民带队走访龙光桥镇、兰溪镇相关村组,了解基层在秸秆禁烧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益阳师范空气质量国控站点周边,实地查看餐饮油烟治理、高污染燃料管控等情况;桃江县帮扶组4天内走访11家企业、8家畜禽养殖户及5处污水治理设施,聚焦畜禽养殖污染、污水治理等四大方向深挖症结;大通湖区帮扶组则直击污水处理厂运行难题,发现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快渗池+人工湿地”滤料堵塞、水体发臭等突出问题。

从资阳区沙头镇的秸秆收储点到安化县龙塘镇的养殖场,从南县三仙湖镇下柴市地表水国控断面到沅江市共华镇的农田网格,帮扶组足迹遍布乡镇村落、企业厂区、河道岸边,累计召开座谈会20余场,走访点位超100个,形成涵盖秸秆禁烧、重金属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多个方面的详细问题清单,为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



解-靶向发力破瓶颈,分类施策除顽疾

“解”是帮扶工作的核心。针对走访发现的问题,各帮扶组坚持“一事一议”,推动问题立行立改、逐项破解。

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是共性难题,帮扶组因地制宜开出“药方”:沅江市以共华镇为试点,推行“责任到户、奖补到田”机制,明确每亩田的包户责任人,配备应急车辆与灭火装备;南县在中鱼口镇创新“一图三表一平台”模式,通过无人机航拍田块图、精准采集农户信息、搭建监管平台,实现秸秆利用全链条管理,并召开全市现场观摩会推广经验。

对突出环境问题,帮扶组紧盯不放:大通湖区针对污水处理厂运行不佳问题,要求加快滤料清理与设施改造;资阳区对湖南旭丰食品有限公司废水超标问题立案调查,同步推进新桥河镇涉锑工业园雨污分流工程;安化县针对畜禽养殖粪污台账不全、医疗废弃物违规处置等问题,督促乡镇强化监管,推动粪污综合利用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对秸秆禁烧巡查机制不健全、黑臭水体清淤不彻底等需长期推进的任务明确倒排工期,形成“发现—研判—整改—回头看”的闭环管理。



送-精准赋能强保障,经验模式促提升

“送”是帮扶工作的延伸。帮扶组不仅解决具体问题,更注重送政策、送经验、送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送政策红利,破解资金瓶颈。针对沅江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中央资金执行率未达到中央考核要求的问题,帮扶组联合市财政局督促属地加快支付进度;协调推动省级秸秆禁烧专项资金尽快到位,明确市级奖补向边角地村民倾斜。

送技术经验,推广先进模式。南县“一图三表一平台”、大通湖区“包户到人”等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经验已在全市推广;桃江县在放射性废渣处置中,积极对接省厅协调跨市转运,同步完善运输手续与施工方案,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送协同机制,凝聚攻坚合力。赫山区建立国控站点周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机制,协调属地与职能部门聚焦交通源管控、餐饮油烟治理;高新区推动清溪污水处理厂规划调整,协调省级主管部门认可暂缓建设方案,为区域发展留足空间。

此次蹲点帮扶通过“访、解、送”有机结合,既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推动基层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在梳理总结阶段深化成果运用,确保帮扶成效落地生根,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