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发展论坛

浅谈发展益阳乡村旅游的建议与对策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7-12-22 12:5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多元化休假制度的日臻成熟,旅游已成为了现代居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作为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了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乡村旅游兼具农业和旅游业两重特性,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乡村地区文化传承及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益阳市拥有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特色的农业资源,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益阳的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益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与措施

(一)当前益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益阳市位于湖南中北部,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山丘连绵,是有名的楠竹、茶叶、芦苇盛产地。北部为洞庭湖淤积平原,河港交织,水草丰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益阳市“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的自然风光,浓厚的名俗文化(竹文化、梅山文化)和优越的区位交通,适宜乡村旅游的发展。

1、从旅游产品类型分析:目前益阳市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休闲度假、山水观光、历史名俗风情、高科技农业园四大类型产品,其中自2000年益阳市乡村旅游开发发展以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农家乐、休闲山庄一直是益阳市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据资料统计,截止于2016年末益阳市农家乐等旅游经营户达4016户,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益147.1亿元,增长0.62%。当然,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益阳市其他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发展。

2、从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分析:益阳市乡村旅游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两类模式:第一类为城郊模式即在城郊地区开发各种休闲山庄,满足附近城市短期休闲、娱乐度假需求,此类以益阳资阳区的锦绣江南、沅江市胭脂湖度假区等为典型代表,第二类为景区联合开发模式,即“景区风光+乡村风情”模式,如桃花江风景区(竹海+竹乡农家乐)。

3、从客源市场分析:益阳市旅游规模扩大,收益逐步增加。预计,2017年益阳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45%和37%,市场前景良好,年底可实行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旅游客源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湖南省游客占全部游客的72.24%,其中又主要集中在益阳市和长沙市,省外游客以广东,湖北居多。

(二)近年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效与措施

1、编制规划,绘制蓝图。根据因地制宜、简便、实用、易懂的原则,依据美丽乡村示范村,认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抓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配套制订好村庄产业规划和社会公共事业规划。严格按照批准实施的规划,指导村民搞好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村民的住房布局和占地面积要符合村庄规划要求。

2、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重点抓好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基本用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基本完成,全面普及卫生厕所,电话、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

3、村域经济,农民增收。围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1-2个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区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

4、发展事业,倡导文明。抓好示范村图书室、现代远程教育站和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繁荣文化市场。抓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组和科技文明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崇尚科学的新风尚,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社会治安良好,无刑事案件。

5、环境整治,改善村貌。按照道路通畅的要求,搞好通村和村组道路的建设,使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干道基本硬化。大力开展“四有两无清洁村”创建,组建专门的保洁队伍,建立和完善垃圾收集、清运长效机制,引导农户实行垃圾分类减量,人畜分离,畜禽圈养。抓好道路和“四旁”(即堤旁、路旁、渠旁、房屋旁)绿化、亮化、美化工作,美化住房和庭院,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不足与问题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市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影响进一步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缺资金。目前,我市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对乡村旅游项目支持资金,地方政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乡村旅游提升改造资金,农业部门以奖代补、先建候补休闲农业支持资金,民间投入资金。总体来说,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启动资金,致使优良的乡村旅游资源沉睡乡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缺人才。目前,在我市已有的乡村旅游景点中,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没有专业的策划、运营管理和服务人员,没有大专以上学历乡村旅游专业人员。大部分景区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服务人员是乡村旅游点所在地村民,景区管理人员主要是村两委干部,少数是原来从事工商业的外来投资者,农家乐经营者是放下锄头离开田间、拿起菜刀走进厨房的农户,这些乡村旅游从业者都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3.缺氛围。我市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点,基本上是投资商与村集体签订旅游资源承包或转让合同,投资商付给村集体一次性或分次付给村集体租金,只有少数村民在景区就业,签订合同暗箱操作,因而造成村民不仅不支持投资商的开发行为,甚至因为地界矛盾产生各种纠纷,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与对策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要善于谋划、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途径,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工程纳入其中,从顶层设计上,坚决摒弃房地产开发。重在培育适合特色生长的土壤,而不是为了特色而盲目制造特色。因产业而特,因产业而兴。有效地避免了旅游小镇“空壳化”和千镇一面。

1、完善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基础条件。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强化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建设开放式住宅小区,提升微循环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新期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等的保护,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小(城)镇。

3、主体多元,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乡村旅游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每个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由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积极调动市民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情,促进其致富增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4、城乡联动,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乡村旅游是辐射带动新农村的重要载体。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以美丽特色小(城)镇为节点,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和“快递下乡”。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5、创新机制,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释放美丽特色小(城)镇的内生动力关键要靠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创新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基金。鼓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作者:胡文武 张松毅 莫正晖 何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旅游局作者:胡文武 张松毅 莫正晖 何清责任编辑:梁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