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竹资源丰富,在竹农将山中的成竹运下山时,会产生大量的竹丫枝。在别人眼里,这些竹丫枝只能被当作柴火烧,或是就地腐烂。然而,桃江县修山镇花桥港村一带的村民,巧把竹丫枝编织成扫把,且深受环卫工人青睐,成为了创收的一条好门路。
4月23日,记者在花桥港村符建仁、周玉梅夫妻二人的加工作坊里看到,1米多长的竹扫把整整齐齐堆满了墙角。周玉梅和几位村民正在用竹篾把竹丫枝进行扎捆编织,不到半个钟头,原本一堆零散的竹丫枝,在周玉梅的巧手下,变成一把美观实用的扫把。“我们编的竹扫把根据美观度和密度分三个品种,每个品种相差价格也就0.5元至2元,使用的场合不一样,质量都是一样。”周玉梅介绍说,有的适合扫树叶或零散垃圾,有的适合清扫量多的大垃圾。
当地有编制竹扫把的传统,这一带的村民经常上山捡拾竹丫枝,整理后交给上门收购的加工户,或加工成成品直接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集原料、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有一百多人,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一根竹子的丫枝可扎一把扫把,产生8元效益,平均每人一天能扎40把扫把。”符建仁告诉记者,当地人均有5亩竹山,一根竹子可以产生4元净利润,远比卖南竹划算多了。
符建仁、周玉梅夫妻二人从事竹扫把产业20多年,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竹扫把的需求少了,但他们的生意还不错,在益阳中心城区、沅江、南县、长沙等地有固定的销售单位。可由于拥有这项手艺的篾匠严重老龄化,上山搜集竹丫的人也越来越少,符建仁坦言,曾经接到了湖北一家公司的大单,因担心时间短交不出而退了单。“我们准备尝试培育铁树,取代竹丫枝,继续引导‘扫把产业’良性发展。”花桥港村村支书吴智毅说,目前村里的竹扫把产业不愁销路,就差数量,通过增加原材料来源,让村民闲时扎扫把,不误农事,就多了一条增收的门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谢媚 胡建龙责任编辑:梁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