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成就集 看看我的国”之益阳人社篇
发布时间:2019-09-25 15:20 作者: 来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送到“银城”群众手中

“系列成就集 看看我的国”之益阳人社篇


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就业格局逐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管理体制向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调整,人事人才工作改革不断深化;由计划经济劳动关系向市场经济劳动关系变革,全市劳动关系领域蓬勃发展,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70年沧桑巨变,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益阳市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改革,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送到了“银城”群众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益阳人社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到全体人民,益阳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突出

从“统包统配”-“双轨”就业-劳动力市场全面启动,70年来,益阳的就业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市委、市政府(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没有变,特别是市场化导向建立以来,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1949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约7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重点群体就业全面推进。落实就业帮扶援助政策,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零就业家庭和纯农户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动态“双清零”。十八大以来,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112386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303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782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100万人以上。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制定出台《益阳市鼓励扶持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大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增创业主体14万户,带动城乡就业24.1万人。

职业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创新职业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重点开展了农民工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十八大以来,完成职业培训33.2万人次。

就业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率先在全省启动基层人社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就业”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各类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十八大以来,全市共组织招聘会122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4.4万余条,成功介绍就业12万余人。

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益阳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各项社会保障工作陆续展开。1986年,益阳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制度,拉开了社会保险改革的序幕;1996年,统账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1998年开始“两个确保”工作顺利完成(指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障建设走上了快车道。7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社保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地州市级层面的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建立了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经费的长效机制。开展了市本级企业养老保险“助保工程”,先后已发放贷款918.52万元,410人享受实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前全面覆盖。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9万人、462万人、22万人、35万人、3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全体职业人群。

社保待遇不断提高。全市连续15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连续4年同步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调整到103元;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项目内报销比例不断提高,生育保险政策范围内分娩医疗费实现全免费,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的85%,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显著提升。

人事人才工作卓有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益阳围绕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干部“四化”等重大方针,人事人才工作得到不断恢复、发展。1995年起,按照原国家人事部提出的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要求,益阳市人事人才工作职能开始根本性转变,人事人才工作在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破浪前行。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全面完成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称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军转干部安置、人事考试等工作不断加强。十八大以来,全市共考录公务员3581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868人,军转干部安置381人,组织人事考试92402人。

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积极畅通人才引育留用渠道,为全市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自2014年开始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以来,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引进各类人才1.3万余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1200余名,经济金融类、城市规划类、电子信息类紧缺人才2488名。2018年5月,发布《益阳市人才行动计划》,新的引才聚才宏伟蓝图正在展开。

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健全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稳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适时发布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2013年的37835元提高到2018年的67477元;最低月工资标准从2013年的945~1035元提高到2017年的1130~1280元。

劳动关系更趋和谐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益阳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在重要位置,大力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关系法规,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生产关系转型发展需要,劳动关系领域更趋和谐稳定,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推进劳动合同网上备案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不断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目前全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3838家,占总建会企业的91.1%。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切实加强。着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多层次调解网络,不断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70年来,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约5万件,法定时间结案率达95%。

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各区县(市)劳动监察机构均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增编14名,市本级增编5名,执法用车、工作经费得到保障,在各乡镇设置1至2名劳动监察信息员。市县两级基本完成“两网化”建设任务,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办案能力大幅提升。

人社事业亮点纷呈

近年来,益阳紧密结合实际,开展许多富有特点的工作,打造了益阳人社工作的亮点。

基层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从市到县(区市)到乡镇(街道)到村(社区)的四级人社平台,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都建立了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人社平台,并将涉及就业服务、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21项职能下放到各级平台办理,切实将人社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服务到千家万户,成为益阳人社工作的一张名片。同时结合基层人社平台建设,开发 “益阳市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共采集全市180多万条劳动力资源信息,实现了劳动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合适工作。

农民工工作推出新举措。支持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对于返乡农民工,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2013-2019年上半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36亿元,其中农民工占5亿余元。桃江县获评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 “桃江模式”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治欠保支工作。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层级责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行业清欠责任,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市)人民政府、所有市直部门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1.4亿余元,成功化解350多起、2.3万多名农民工的欠薪隐患。开展拖欠工资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专项治理,公布5家A级诚信企业,对1家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全面落实“冬病夏治”要求,积极开展夏季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益阳治欠保支工作经验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上推介。

机关建设得到新加强。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局上下行风作风建设大幅提高。特别是今年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两项专项整治”,集中整治上班纪律和“提篮子”“黑中介”等问题,通过全面宣传发动,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日常监管,全局上下干职工精气神焕然一新。同时,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制定《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务服务程序规定》。益阳加快法治人社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并被媒体作为典型进行推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