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政办发〔2022〕7号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进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推进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推进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实施方案
为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实市级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推进一批十亿级项目,县级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培育一批十亿级企业、推进一批一亿级项目的目标,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实项目,做优生态,持续增强益阳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全市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形成一批500亿级、300亿级持续培育梯队;梯度培育2个以上百亿级企业,7个以上50亿级企业,20个以上30亿级企业;实施100个左右十亿级项目。
(一)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到2025年,全市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到202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电容器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线路板产业产值超过280亿元,基于5G的设备整机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
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其中,碳基复合材料产业产值超过230亿元,先进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20亿元,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产值超过70亿元,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90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推进农林牧渔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全市粮食、畜禽、蔬菜、油菜、油茶、茶叶、水产、水果、中药材、楠竹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工产值超过2000亿元。其中,粮食产业加工产值超过500亿元,楠竹产业、水果+休闲食品产业等加工产值均超过300亿元,畜禽产业、蔬菜+“两油”产业、茶叶产业、水产产业等加工产值均超过200亿元,中药材产业加工产值超过1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到2025年,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其中,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超过57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农业机械产业产值超过9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超过130亿元,船舶制造产业产值超过160亿元。
文旅体康产业。到2025年,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其中,文化旅游总收入超过530亿元,生命健康制造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健康养老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
(二)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到2025年,培育2个以上百亿级制造业企业。培育7个以上50亿级企业。其中,农林牧渔业2个、制造业5个。培育20个以上30亿级企业。其中,制造业15个、建筑业3个、服务业2个。
(三)分级推进重点项目。到2025年,实施100个左右十亿级项目,分年度实施重点项目动态管理。2022年实施十亿级项目54个。实施4个100亿级项目,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个、产业发展项目3个。实施8个50亿级项目,其中基础设施项目5个、产业发展项目3个。实施42个10亿级项目,其中基础设施项目3个、产业发展项目35个、民生环保项目4个。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产业链群建设。深化产业链合作对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链招商行动,积极参加国、省产业对接会、洽谈周,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构建产业链支撑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战略重点,全力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产业园”,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链联盟。以5G应用(数字经济)、新材料、生态绿色食品、生命健康制造、船舶制造、工程机械、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装配式建筑、农业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产业链为重点,依托各区县(市)现有生产基础加快产业链基地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布局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资。深入实施“对接益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加大以商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人才招商力度。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株潭”,瞄准央企、行业龙头、“三类500强”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标志性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产业发展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园区管委会,排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