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经历的三次修桥
发布时间:2019-07-17 09:00 作者:陈光宇 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这是父亲跟我讲的关于他的亲身经历。父亲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1966年下半年,学校停止招生。我父亲高小毕业,没法继续上学,便回到家里做了农民。这期间,正赶上他们公社要修潍德路上的大圩河桥。因为原来的桥太矮、太窄,车辆及人员过桥,要经下崖、过桥、上崖等三个步骤,才能完成过桥的全过程,严重影响了当时这条山东交通干线的通行能力,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全公社上下齐动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修桥大会战。

修桥,首先得有石头。经过分工,大半个公社的村庄出民工,到几十里远的山上去开山打石头。父亲当时虽然年龄尚小,还不算成年人,但也上了山,因为当时修桥真称得上是全公社的一件大事,举全公社几十个村子、几万群众之力。先是上山开石头,再一起出车马把石头拉到建桥工地上,公社再出民工挖土方、建桥墩、筑桥身、垫引桥。每一个步骤都离不了人力、畜力、小推车。那个时候,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颇为壮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修成了一座一百多米长、连人行道也不过十几米宽的石桥。现在想起来,桥虽不大,但当年建起来也实属不易。说到建桥,自古以来在咱们国家便是一件功德大事,又是父亲亲眼所见、亲身参与的一个大事件。在父亲一生中见证的三次修桥中,这是第一次,也确确实实体会到了功在千秋、利及子孙的伟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村北又修了一条国家二级标准的东西向的公路,与胶济铁路线基本平行,叫王潍公路,即309国道。在途经大圩河的一段又修了一座大的石桥。因为是国道,桥的规模和标准较前一座要高得多。这是我父亲一生中在周边所见到的第二座桥。这座桥与1966年修的大圩河桥相隔了近20年的时间,这一次修桥所用的石料、水泥等建桥材料大大超过了上一次的规模。这一次修桥备料在运输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了马车,全部都是汽车、拖拉机。挖土方,筑引桥也用上了机器,人力作业少多了。桥就在我们村后三五百米,隔一段时间父亲和村民们就到工地上去。出于好奇,走走看看,几天不见,变一个样,感觉施工的速度真快,干活的尽是专业建桥人员,更没有让周围村民出工。从备料到完工,一年左右的时间大桥就修好了。通车后,成了我省一条东西交通的主干道。

2006年的时候,潍坊市区的东风西街往西延伸,经过村南,一直修到了大圩河。正月初七的那天听人讲,河滩里来了一辆轿车,下来几个人说是要在这里修桥,建一座长两百米、宽三十米的大桥,规模可不小啊!大约到了正月底,河滩里便忙碌起来,来了一部分人,搭起了一排钢制型板房,拉来了钻机等设备,又拉来沙子、石子、水泥、钢材等建桥材料。建大桥怎么还要用钻机?这是大家从来没见过的稀罕事,也从来没想到过,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大家为了看稀罕,时不时往河滩跑,直到人家立上架子,钻好了孔,下桩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在的桥是这样修的!日夜不停的机器轰鸣声,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过百八十人,十多部车辆,一二十台设备。三五人、八九人干一项专业,让人看了真有点替他们着急,这哪像修大桥的样子?!还不得修到猴年马月。说也奇怪,半月二十天不见,一个样子;再隔一段时间不见,又换了另一个景象。到了农历八月份,大桥建成了!乍一看,大吃一惊:四孔的大桥,连上引桥,二百多米。桥面双向八车道,一下子把大圩河两岸的公路连到了一起,虽不能说是天堑变通途,但也是一桥架两岸,从此变坦途,使东西向东风街真正成了潍坊市的长安街了。

站在桥上,我浮想联翩。从1966年参与修建潍德路上的大圩河桥算起,40年时间,这儿修了3座桥。第一次修桥是用十八十九世纪的施工方式,建了座二十世纪的工程。第二次修桥,是上个世纪末的工程,本世纪初的施工方式。第三次修桥真使我们这些外行人开了眼,领略了什么叫现代化的建设速度。随着旧村改造,我们村也搬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几年的光景,旧貌换新颜。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人乍一回到家乡,目睹了家乡巨变,内心深处由衷地发出了“游子不识故乡容”的感慨。

作为父亲说的游子中的一员,我深有体会。小时候经常玩耍嬉戏的大圩河,后来经历了过度垦荒、垃圾遍地、河道干涸等变迁,让我们这些游子怅然若失,感觉再也找不到童年的回忆了。但电话里,父亲喜形于色,跟我说:“现在可不一样了,咱们大圩河又恢复了通水,种上了荷花、芦苇,两岸也种上了大片的柳树和花木,比你们北京的公园还漂亮,暑假带孩子回来看看你就知道了!”

这个暑假一定带孩子回老家,让他也看看家乡,看看那三座桥,听爷爷讲一下修桥的故事。

(作者:陈光宇,单位: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