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财政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3-12-11 16:08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未知来源 浏览次数:
    一、2010年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一)全市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959万元,为预算的105.87%,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27%(省财政体制改革后收入口径发生变化,下同);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70991万元,为预算的109.62%,比上年增长25.09%;上划省收入完成35944万元,为预算的248.50%,比上年增长18.01%。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51894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00.40%,为预算的112.46%,比上年增长23.51%,其中:税收收入373048万元,为预算的111.79%,比上年增长24.84%;非税收入78846万元,为预算的115.75%,比上年增长17.58%。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1165615万元,比上年决算支出增长18.81%。主要支出项目预计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9015万元,增长20.72%;教育支出201682万元,增长6.48%;科学技术支出7004万元,增长50.49%;农林水事务支出131162万元,增长11.24%。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2010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819万元,为预算的106.30%,比上年增长22.90%;上划中央收入完成31591万元,为预算的104.29%,比上年增长29.20%;上划省收入完成5157万元,为预算的110.10%,比上年增长22.55%。2010年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75567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00.35%,为预算的105.69%,比上年增长25.43%。
    2010年市本级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191488万元,比上年决算支出增长14.01%。主要支出项目预计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955万元,增长0.72%;教育支出9251万元,增长4.18%;科学技术支出2154万元,增长96.17%。
    二、2010年财政工作总结
    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和财政改革为重点,大力培植财源,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年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了收入征管措施。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调整了全市收入目标任务,进一步理顺了中心城区税收征管秩序。加强收入调度,强化均衡入库。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召开财税收入调度会,分析全市收入形势,研究部署对策,对均衡入库工作常抓不懈,突击入库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逐步向纵深推进,制定出台了税收协控联管考核办法,明确了岗位责任,加快了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税收协控联管扩大到了建筑工程耗材、沙石等征管薄弱环节,进一步堵塞了收入漏洞。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不断巩固创新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全面清理了非税收入缓减免项目,严格办事程序,确保了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二)全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央、省、市、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8358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8万亩,中央财政贴息708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9个。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4767万元、山平塘清淤扩容资金2041万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102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6057万元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筛选、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争取企业技改资金、商业网点建设资金、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等5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重点企业的发展。争取省财政转贷我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5亿元,大大减轻了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压力,保障了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推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共拨付补贴资金1.92亿元,有力地刺激了居民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积极支持高新区东部新区建设,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农业、水利、林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尽可能向东部新区倾斜,有力促进了东部新区的快速发展。
    (三)全面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继续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市预计共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近11亿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市共投入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金2.07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全市共投入社保和医疗卫生资金36.98亿元。切实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累计拨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基础养老金8017万元;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就业补助资金24722万元,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上级财政资金33483万元,市本级下拨配套资金3164万元,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和提标扩面。抓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试点工作,争取上级“一事一议”奖补资金4065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四)不断深化了各项财政改革。顺利完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认真扎实做好了收入划分和基数核定等基础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工作汇报和沟通,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我市应得利益,目前新旧财政体制成功实现平稳过渡并顺利转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市本级会计集中核算已向国库集中支付顺利转轨,所有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全部由单位接收,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公务卡改革进展顺利。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0年上线运行的市直单位达到30家,且运行情况良好。制定出台了《益阳市本级预算指标管理办法》和《益阳市本级财政资金拨付办法》,对市本级的预算指标管理、财政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拨付管理等,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大大减少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规范运行。
    (五)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了同级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新区和大通湖区财政监管,督促两区及时整改同级审提出的问题,加强业务指导,促进两区财政规范运行。进一步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成立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局,出台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使用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为合理配置和经营市直国有资产,进一步提高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开展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清查共涉及全市三年来的强农惠农资金65亿元,查处并整改违纪、违规金额717万元。会同市纪委、监察局开展了对医疗卫生项目资金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对全市155个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积极开展了立项争资工作。努力钻研各项财政政策,结合“省直管县”改革精神与我市实际,不断强化各项基础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申报。2010年,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预计达92亿元,比2009年增加13亿元,增长16%,上级支持将占到我市财政总支出的79%,极大地缓解了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为益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七)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今年以来,我局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财政机关形象和服务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全局干职工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专题讲座,切实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党员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先后选派干部骨干到市委党校、市人事局、省财政厅进行培训学习,举办了全市乡(镇)财政所长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全体财政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与队伍建设水平。
    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财政工作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虽保持了增长,但财源基础比较薄弱,收入总量和增幅在全省的排位比较靠后,尤其是市本级的财政规模仍然偏小;财政保障能力弱,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加大,增支因素和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市本级的资金配套压力不断加大。同时,财政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财政财务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对此,我们将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创新步伐,逐步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