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财政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03-05 10:49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未知来源 浏览次数:
    一、2013年工作情况
    (一)2013年财政收支情况
    1、全市公共财政收支情况。
    2013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总收入86.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03亿元,增长14.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06亿元,增长18.68%;上划省级收入6.46亿元,增长10.59%;上划中央收入27.53亿元,增长8.78%。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支出200.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28亿元,增长16.4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5.61亿元,增长47.1%;教育支出33.93亿元,增长0.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6亿元,增长16.99%;医疗卫生支出20.06亿元,增长9.61%;农林水事务支出24.99亿元,增长3.28%;节能环保支出2.5亿元,下降17.06%。
    在全省市(州)收入增幅排名中:总收入居第6位,地方收入居第4位。
    2013年,市本级完成公共财政总收入1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亿元,增长15.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8亿元,增长16.39%;上划省级收入0.78亿元,增长4.72%;上划中央收入5.03亿元,增长15.08%。
    市本级完成公共财政支出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8亿元,增长18.0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2亿元,增长35.51%;教育支出1.99亿元,下降3.5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4亿元,增长3.18%;医疗卫生支出1.18亿元,增长3.85%;农林水事务支出1.78亿元,增长44.36%;节能环保支出0.48亿元,增长76.56%。
    2、全市政府基金收支情况
    201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8.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1亿元,增长24.92%。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45.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亿元,增长22.73%。
    201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8.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8亿元,增长207.6%。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7.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4亿元,增长124.26%。
    2013年,在经济增长放缓,减收因素较多的形势下,财政收入执行虽与年初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但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超前研判,积极应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保持了良好态势。一是财政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14.71%,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14个百分点,高出市(州)平均增幅1.94个百分点。二是收入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下半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收入质量,主动调整了收入目标,做实了收入盘子,保持了税收收入占总收入的较高比重,税收占比在全省市州排名居第3位。三是财政支出保证了人员工资、单位运转、各项民生支出和其它重点支出的需要,实现了市县两级收支平衡。
    (二)主要工作情况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职责,深入推进财税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努力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构建“五型”财政,各项财政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1、围绕中心,促进发展,构建服务型财政。一是努力筹措资金,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市县两级财政通过用好产业引导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和专项资金调度,筹措资金12.32亿元,支持交通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两大会战”,实施“双百工程”,着力培植财源税源,促进总量提升、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二是落实税制改革,服务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纳税人起征点调整,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收费检查,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有效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积极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落实资金补助1.55亿元,重点支持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支持政府筹融资平台建设。全力支持益阳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益阳市交通发展投资公司和益阳高新技术资产经营总公司等融资平台在资产划拨、注册资本、政府性债务担保、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其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四是加大立项争资力度,提高市县财力保障水平。全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48亿元(不含在益中央、省属单位争取的项目资金),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缓解了市县财政支出压力。
    2、以人为本,优化结构,构建民生型财政。一是促进“三农”发展。全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等资金7.39亿元,支持农业基础建设;“一卡通”发放农业补贴资金11亿元,支持农业生产。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市筹措资金2.85亿元,落实免费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及学前教育资助、高中助学金、中职助学金、中职免学费、高校奖助学金等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投入13.45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30元;落实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6亿元,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城乡居民低保补差水平分别由每人每月242元、99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65元、115元;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15.65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174元,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4.69亿元,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落实资金1500万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争取上级就业补助资金2.44亿元,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四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措廉租房建设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9.92亿元,着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五是支持扶贫开发建设。投入扶贫资金6100万元,重点支持武陵山片区安化县的扶贫建设。
    3、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型财政。一是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市已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大通湖区5个乡镇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二是大力推进公务卡结算改革。全市已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单位956个,单位覆盖率98.56%。三是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市本级对重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提取了部分涉及民生的重点项目实施跟踪监控和绩效评价。全市完成预算绩效评价项目36个,涉及项目资金14亿元。四是创新收入征管机制。认真落实《湖南省税收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电子协税平台和纳税评估系统建设,堵塞收入漏洞;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分析,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纳税评估和稽查,切实提高收入质量;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将行政征收、行政审批和行政效能监督紧密结合,全面推行财政部门“一站式”征收,严把非税收入缓减免政策关,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4、依法理财,加强管理,构建阳光型财政。一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扎实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15家市直政府工作部门已启动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工作,97项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对重点民生领域和重要专项资金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各项财政政策落到实处,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政府投资评审工作。市本级完成各类预结算项目评审280个,评审投资额18亿元,审减不合理支出2.45亿元,平均审减率13.61%。四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91亿元,节约资金1.26亿元,资金节约率达11.55%。五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大力推进资产信息化管理和固定资产清理工作,对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开展专项清理;完成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严格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六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坚持厉行节约,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精神,严格“三公”经费审批程序,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缩公共管理成本;认真清理结余结转资金,盘活存量财政资金,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七是认真落实同级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新区和大通湖区及市直单位财政财务监管,督促两区及市直单位及时整改同级审提出的问题,加强业务培训,强化业务指导,促进两区财政规范运行,提高市直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5、强化职能,廉洁从政,构建勤廉型财政。一是积极开展“创建书香机关,争当学习表率”读书活动。举办了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改革、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共计5次,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二是认真开展 “为民务实转作风,勤廉办事树形象”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和“三访三化促发展解民忧”专项活动。全局党员干部积极深入社区、乡村及扶贫联系点,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100多户,开展服务工作23批次275人次,筹措资金近20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下接地气,深受教育。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内部工作制度和财政特邀监督员监督制度,组织干职工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活动,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专题讲座,坚持“一把手”上党课,积极开展“民生面对面,八诺心连心”活动,开展警示教育,切实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全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良好,切实保障了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政治生命“两个安全”。
    2013年,全市财政工作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财政工作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收基础不稳固,缺乏强劲的增收潜力;可用财力增长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支出增长需求,收支矛盾突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政工作、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对我们做好工作也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更高的要求。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厅对准确把握全会对财税工作的全新定位以及领会中央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意见,对科学谋划全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也提出了基本思路。我们要按照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把好定位,站好岗位,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2014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强化财政职能,着力培植财源税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努力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深入落实市委强力推进 “两大会战”,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强化“四大举措”,实施“五大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为96.38亿元,增长12%。其中市本级166240万元(市国税局65500万元,市地税局50360万元,市财政局43380万元,东部新区7000万元)。为此,在新的一年里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服务发展为主题,夯实财源税源基础。一是支持“两大会战”。继续安排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大力支持交通建设、园区建设“两大会战”,实施“双百工程”;落实财政补助、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努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二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抢抓“营改增”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引导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重点支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行业,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三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支持特色产业、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四是支持中小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筹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控制财务风险,帮助多渠道筹措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
    (二)以增收节支为措施,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一是强化收入征管。深化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征管部门工作合力;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严格非税收入缓减免审批,堵塞收入漏洞;进一步强化财税稽查,促进依法征收、以查促收;坚决制止虚收空转等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切实提高收入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大立项争资工作力度。紧紧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以及中央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重要发展机遇,多渠道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资金和转移支付投入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预算约束,坚持厉行节约,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 “三公”经费等一般性行政支出;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守住底线,加强短板的思路,落实各项民生政策。一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发展环境;积极整合补贴资金,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我市教育水平。三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再就业。四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大投入,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五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格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资金,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加强对特殊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六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落实相关税费扶持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四)以推进改革为抓手,增强财政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和预算执行监控;着力分析解决当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问题和难点,按照“条件成熟,先行先试”的原则稳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二是加大公务卡改革力度。加强公务消费定点管理,强力推进公务卡结算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全口径预算和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工作。四是支持公共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支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结合绩效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投资评审、预算绩效评价、机关后勤服务和符合条件的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三访三化促发展解民忧”专项活动为契机,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和村级组织运转难题;支持建设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积极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大力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稳步发展。六是支持相关领域改革。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收入分配、养老、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住房、水利等相关领域改革,支持市属国企改革完成扫尾工作。
    (五)以加强管理为保障,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要加快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构建“六位一体”的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一是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投资评审、政府采购管理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健全预算支出执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市本级32家政府工作部门全面启动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区县级预决算公开工作扩面推进。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考评标准、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可操作的考评方法,对绩效评价、投资评审、预算安排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分工合作,成果共享。三是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加强财经纪律监督检查,推进财政监督转型,对财政性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监督。四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统一产权管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监督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行体系,实行“建新交旧”、“调新交旧”办公用房调配机制,避免部门资产闲置浪费和配置苦乐不均,努力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五是扩大投资评审范围。逐步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六是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推动政府采购扩范围、上规模、增效益。七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模式下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合理划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科学制定乡镇支出标准,全面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八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编制政府性债务指导计划,控制债务规模,加强资金监管,完善偿还机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规范融资平台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六)以转变作风为推动力,提高财政工作效能。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省厅“五讲”要求,广大财政干部要坚持“讲大局、讲创新、讲服务、讲效率、讲纪律”,着力增强自身工作的执行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对中央、省、市重要会议、重大决策、文件精神的学习,准确把握财政改革发展的方向大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工作效能;要加大财政干部集中培训力度,激发工作创新活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教育、监督、制度”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落实中央“15道禁令”和省、市有关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明工作纪律,确保财政干部队伍风清气正;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活动,积极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专题讲座,积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三访三化促发展解民忧”专项活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财政受民之托为民理财,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特别是对困难部门、企业、群体要有底线思维,弥补短板,促进财政工作从管理型、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树立“马上就办”的意识,常事快办、特事特办、部署即办,提高行政效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